北京積水潭醫院 北京口碑最差的三甲醫院
自動手術規劃、術中3D導航、力位協同精準操作……由北京積水潭醫院副院長吳新寶團隊研發的國際首款智能化骨折復位機器人,作為北京市屬醫院科技成果轉化典型代表,在2023中關村論壇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上發布。
目前針對復雜、移位大的骨盆骨折,治療手段以損傷較大的外科手術為主。“常規手術通常依靠醫生經驗,對患者損害大,容易發生大出血、重要神經損害、感染等并發癥,嚴重情況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為改變這種現狀,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吳新寶帶領團隊將骨科機器人的手術應用從輔助術式定位,擴展到復位規劃與手術操作上。
吳新寶介紹,與傳統手術相比,智能化骨折復位機器人通過術前自動手術規劃、術中3D實時可視化導航、力位協同機器人精準操作,突破了傳統手術中醫生腦、眼、手的局限,復位操作平均三維精度達到3.41毫米,明顯優于徒手復位,做到了精準、微創、低輻射,成為醫生的“超級助手”。
“智能化骨折復位機器人首次實現了骨科手術機器人從輔助定位導航到完成手術操作的技術飛躍。”吳新寶說,在全球范圍內,這款機器人率先實現了在最高難度的骨盆骨折手術中的臨床應用,填補國際空白。
近年來,北京積水潭醫院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方面積極探索與實踐,尤其是在醫工交叉融合領域具有鮮明的優勢和特色。醫院搭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采用“技術轉讓”和“與企業共同研發”相結合的轉化路徑;制定多項管理制度,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全流程進行規范化管理;完成北京市首例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案例。據悉,2023年北京積水潭醫院完成三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分別為智能化骨折復位機器人、關節手術機器人和圍肘關節系列技術成果,轉化合同額為1.914億元。積水潭醫院院長蔣協遠說,醫院建立了“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醫工企聯合研發,應用于臨床”的創新轉化模式,為國產高端醫療裝備的研發轉化提供了積水潭經驗。
市醫管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潘蘇彥說,近10年,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項目+學科+人才+轉化+績效+管理”六位一體的“北京醫管”特色醫學科技創新體系逐步構建。后續,本市市屬醫院還將有世界首臺十微米級人體耳鼻喉CT、我國原創的全球首款經舌下給藥的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漸凍癥)新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系統—魯班等一批高水平成果涌現。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樂琪 通訊員 靳曉方
編輯 匡峰
流程編輯 馬曉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