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男子(哥特式女子)
1、早期的哥特式音樂代表有如蘇可西與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包豪斯(Bauhaus)等等。
2、它們充斥著沉郁厭世的情調。
3、音樂往往冰冷刺骨,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對于一切傳統音樂極端的蔑視。
4、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展現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
5、從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
6、在舞臺上,她/他們以偏激的狂亂扮裝出現,如蘇可西略帶虐待與被虐情調(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包豪斯的主唱彼特·墨非(Peter Murphy)把自己打扮成冶艷無常的雙性吸血鬼?這種對性別的顛覆與反轉,還表現在對神學(或惡魔學)概念的狂熱執迷。
7、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 Sisters of Mercy),是幾個愛好中世紀風格的男子對于音樂意識的反扼,一度被形容為“狂笑著注視羅馬城燒成一堆瓦礫”的主唱愛特利奇(Andrew Eldritch)一語道破歌德搖滾樂團的宗教立場——對于我們,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圣水一樣。
8、 早期的后朋克對于生命的詮釋往往飽含著沮喪與絕望。
9、例如快樂分裂(Joy Division)的主音歌手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于80年的自縊身亡。
10、那些耗損生命而成的音符,成就了快樂分裂(JoyDivision)的不朽經典,見證著整個低調文化。
11、他那套灰暗而孤離的人生觀,隱藏著陰郁的遺傳因子,將整個后朋克文化盡染成深灰與暗黑。
12、八十年代,在迂落的音樂里構筑了一個悲觀的年代,至少在英倫及歐陸地下文化的層面上來說如此。
13、在當時的獨立音樂圈里,趁勢涌出一大批黑暗病態、風格邪異的樂隊,他們的音樂源自于無盡的壓抑,以及對生命的詛咒。
14、如教會(The Mission),所有的夏娃(All about Eve)、列伏林之地(Fields of the Nephilem)、祭儀(The Cult)等等。
15、這些被視為絕望、邪氣、頹廢的樂隊/樂手,從朋克那種過激的破壞意識,反方向潛逃往一個內斂而黑暗的世界——這就是那個占據了搖滾樂大半個八十年代的低調音樂時空。
16、哥特搖滾在英國地下音樂圈的形態與演進,正猶如一派邪教降臨大地時伸出巨魔的手掌。
17、它通過難以想象、天馬行空的邪異素材來悅納聽眾,這就不僅包括了在音樂領域圣靈齊放的空前創造力,也包括了在視覺造型上,所給予人們的前所未有的刺激視覺體驗。
18、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濃妝艷抹的打扮,這些并非新浪漫一族的專利。
19、哥特仿佛是新浪漫的個性相反的孿生兄弟,是華美艷麗背后黑暗病態的一面。
20、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哥特音樂的改良風格和其他相關樂派.產生于比利時的EBM(Electronic Body Music)是一種電子化陰冷黑色的音樂。
21、受德國Krautrock運動中Kraftwerk之類電子樂隊的影響下產生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