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泉州二院什么科最厲害
作者:張斯文
“把學科搞起來很重要,但不會立竿見影,必須長期抓,我目前要做的是馬上就能見效的。”接受健康界采訪時,上任即將120天的康德智一邊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干部十問、員工十問》(下稱《十問》)的卡片一邊告訴健康界,醫院想要實現整體發展目標,首先干部作風要好。上任伊始,康德智就提出了《十問》,希望能對醫院干部、職工的工作作風加以規范、引導。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康德智
2019年1月17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福建醫大附一院)召開干部大會,宣布福建醫科大學黨委關于院主要領導任免的決定。從那天起,神經外科知名專家、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黨委委員康德智有了新身份——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這三把火燒在哪里才能塑造醫院管理新風貌,康德智心中有謀劃。
月考來了 推動整體目標首先作風要好
5月14日,福建醫大附一院的中層及以上干部內心都有些緊張,因為當天下午他們又要迎來“月考”——醫院的例行工作會議。自從康德智上任以來,醫院的工作會議就多了一個議程,會上相關負責人要將上一次會議中部署的工作開展情況逐一進行反饋、匯報。
“為什么醫院的一些工作推進了三年都解決不了?《十問》中第七問,有沒有精打細算的理念和科學管理的本領,大家有沒有每天問問自己?”會上,康德智嚴肅地將這個問題拋給參會的干部。
“我覺得這些問題折射出干部作風、能力上的不足,當然這其中也有頂層設計的問題。”康德智表示,正因如此,其上任之初就自己帶頭,要求從醫院領導到正職中層,每年至少要做兩次專題調研,提出可以給醫院決策做參考的意見建議。
在福建醫大附一院副院長位置上做了14年,康德智在履新院長時,對于醫院的方方面面已是相當了解。這第一把火燒在哪里怎么燒,康德智早就想好了。
“把學科搞起來很重要,但不會立竿見影,必須長期抓,我目前要做的是馬上就能見效的。長遠來看,想要推動醫院實現整體目標,首先干部作風要好,最理想狀態是讓規則約束變成大家的自覺行為。”康德智為健康界介紹了他上任后簽署的第一個文件——《關于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的有關規定》背后的思考。
“我覺得一定要有一種導向,否則空喊一百遍口號也沒用。”康德智認為,干部的能力是可以磨煉、提升的,但是工作作風一定要加以規范、引導。所以從上任之初,康德智就提出了《十問》,從不同角度對醫院干部、職工提出要求,希望其能起到導向作用。“印發這張卡片并不是踐行《十問》的終點,下一步我們準備把《十問》展現在醫院所有電腦的屏幕上,只要員工一打開電腦就能看到。一個作風的形成、固化需要時間,要不停地啟發。”康德智說。
在要求員工以院為家的同時,康德智還在工會的職能中增加了兩個內容,一是要建心理減壓站,幫助全院職工調整心理狀態,另一個是要建職工服務中心,簡化職工日常報銷等瑣碎事務流程,以家的溫暖來服務全院職工。
以前,福建醫大附一院院辦會議室懸掛著醫院獲得的一些重量級獎項。在康德智上任后,這些會議室“標配”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這間會議室的墻上只掛著一句話“建成全國有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型醫院”,這是醫院的愿景,也是康德智作為醫院管理者最大的目標。康德智說:“過去所取得的成績,只能說明過去,我們不能只‘躺’在過去的成績之中,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未來,向我們的目標奮進。”
為了逐步實現這一目標,康德智為醫院設計了“五四三二一”的頂層設計原則。康德智解釋,其中,“五”是指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即醫療、教學、科研、管理、文化五位一體發展,五位一體發展路徑,即學科、人才、技術、服務、品牌五位一體,一個也不能少。“四”是指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院、全面建成“雙高”即建成高水平醫院,高水平醫學中心。“三”是指要有三種情懷,即家院情懷、擔當情懷、仁愛情懷。“二”是指項目帶動和創新驅動。“一”就是一切以發展為中心,以病人為中心。
一家醫院想要向更高水平發展,優良的行風建設、合理的頂層設計不可或缺,而學科建設就像寶劍,只有磨好了劍刃才能無堅不摧。
強行上馬 改革不給談條件的機會
2004年,康德智剛接任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時,為推動學科發展苦思冥想。那時學科構架類似“大統鋪”,一個醫生往往既做腦腫瘤手術也做腦血管病手術,有時候碰到腦外傷也要參與一下,既不專也很難做到強,做出特色。
術業有專攻,康德智以亞專科建設為抓手,破解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窘境。
但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分亞專科涉及醫生的專業發展方向。康德智早有謀劃,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康德智在講解腦血管病診療
在亞專科建設正式啟動前,康德智就在科室放出了消息,希望科室人員對亞專科方向有個大概了解。這個消息不出意外地引起了科室人員的各種質疑。而此時,康德智心中已經對亞專科的建設與發展規劃做好了盤算,只等待機會將新計劃合盤推出。
一天早上,康德智在給科里開早會時突然宣布亞專科分組,秉著“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原則,將具體人員做什么以及設定好的亞專科分組“游戲規則”都貼在了科室墻上。宣布的當天下午康德智就“如釋重負”地出差了。
“我那天宣布前,連科室副主任都沒告訴,事后我向他作了解釋,得到了他的理解,因為這事如果商量再商量,可能三年五年都做不起來。”康德智之所以選擇在宣布亞專科新規當天出差,是為了給科室內醫生一個緩沖的時間,“等我出差回來時,他們要找我談的已經不是對于亞專科細分的質疑,而是細分過程中需要完善的問題,無形中我從一個被投訴人變成了一個需要主持公道的中間人,亞專科建設也就開展起來了。”
一個可能引發爭論和扯皮的問題,就這樣被康德智輕松地化解于無形之中。
在康德智的帶領下,福建醫大附一院神經外科設了8個亞專科,建立了完整的神經外科微創、精準治療平臺,帶動和促進了微創、精準技術的臨床應用,近5年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1項,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科室于2012年成為福建省臨床重點專科,2014年成為國家住院醫師(神經外科學方向)規范化培訓基地,2015年成為全國首批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培訓基地。作為國家腦防委腦動脈瘤夾閉手術培訓基地,科室迄今已舉辦七屆全國腦動脈瘤“鎖孔”微創手術高級培訓班,學員遍布21個省份。2017年,科室與神經內科聯合獲批建設福建省神經醫學中心。2018年,科室獲批國家發改委“腦血管病與神經系統疑難重癥能力提升工程”項目。
如今,以亞專科建設為抓手的學科發展模式已在醫院推開。同時在院級層面開展學科群建設,以優勢學科為抓手帶動其他學科發展,形成群概念,帶動醫院整體向著高水平研究型醫院發展。
學科的發展,帶頭人和團隊很關鍵,帶頭人可以決定學科能不能站起來,而團隊則決定學科能走多遠,能飛多高。
保障為先 讓人才成為牛人團隊
醫院要發展,人才是關鍵。
“我們博士生這么多,這些年來出成績的不多,或者說高水平成績不多,這是為什么?”這是康德智經常思考的問題。如今,福建醫大附一院的實驗中心常常和醫院急診一樣,24小時不停。這是因為在康德智上任后,便要求醫院實驗室24小時開放,方便醫生做科研,提升服務能力。
康德智(右前一)在指導學生做研究
“我覺得人才的匱乏,特別是領軍人才的匱乏以及骨干、儲備人才的相對不足,還有發展理念不夠新、格局不夠大,是制約醫院發展的關鍵。”上任伊始,康德智就意識到這個問題,“高薪聘請、安家落戶……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引進人才,同時也不應該忽視培養人才的另外一種方式——本土培養。”為了吸引、培養更多人才,康德智提出了個體化精準培養戰略、團隊引進戰略、公共平臺人才培養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人才發展戰略。尤其在本土人才隊伍培養方面,康德智已經提出一套自己的設想,在沒有“地域”優惠保障后,醫院自己出政策,對待本土人才和對待外來人才統一標準,做好“后勤”保障,促使他們為醫院發展盡心盡力。
“我覺得人才匱乏與發展平臺也有關系,更重要的是機制上有問題。”康德智對健康界表示,不少醫院都存在這個問題,年輕人才為了評職稱去完成一系列“規定動作”,這些任務完成了,報課題、做科研、搞創新的熱情早就磨沒了。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在康德智的帶領下,福建醫大附一院正在準備出臺一系列靈活的政策,保障這些高水平人才能力恰到其處的發揮和個人更好的發展。
除了個人發展,團隊建設也非常重要。 “我們引進人才經常會走入一個誤區,就是把一個牛人引進來,助手也沒有,連‘打醬油’都要靠自己,剛開始滿懷激情,之后被各種客觀因素限制了發展,最后沒有實現預想的成果。”康德智說。
在康德智的規劃中,下一步醫院不僅僅要激勵個人,更要激勵一批優秀團隊,讓團隊的概念深植人心,以團隊的力量,最快地作出成績。
“我將不辜負組織的重托和同志們的期望,堅定地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干部職工放在心里、把事業捧在手中、把集體和患者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為建設實力更強、影響力更大、美譽度更高、環境更優美、文化更厚實、員工更幸福的新附一而不懈奮斗。”這是康德智在上任院長時對校黨委及醫院干部職工的承諾。
如今,任職院長的第一個100天過去了,康德智為他這段時間的工作打80分,未來他還將不斷深化服務意識、完善管理思維、開放人才培養平臺,帶領福建醫大附一院朝著建設高水平研究型醫院的目標不斷前進。
人物名片:
康德智,神經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福建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現任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建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福建省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福建省神經病學研究所副所長。同時兼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國家腦防委出血性卒中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常委、副秘書長、腦血管外科學組組長,福建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福建省醫院協會副會長、醫務管理分會主任委員,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等5本專業雜志副主編。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系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