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是什么意思(毛概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主要內容是什么)
毛概全稱是《思想和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它是所有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 本課程以馬克思主義化為主線,分別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化第一大理論成果: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理論、“”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點介紹了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內容和地位。
道德的起源實踐或活動起源于,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于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于和理性的統一。進一步來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于愛好,痛苦來源于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并非不可兼得。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快樂常常誘導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則迫使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并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的有助于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的能夠損害人的幸福。道德的本質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恒不變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后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道德”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每個人也都愿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你要說某個人沒有“道德”,他肯定會跟你急。并且每個人都覺得“道德” 在自己這邊,沒“道德”的全是別人,所以大家都喜歡用自己定的“道德標準”評判別人,現在的名詞叫“道德綁架”,那究竟什么是“道德”呢?下面簡單聊一下個人看法。最早“道德”這兩個字其實是分開的,“道”到“道”,“德”是“德”。“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于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理論知識是指概括性強、抽象度高的知識體系。理論知識不是分散的、零星的知識,不是個別性的、具體性的知識,而是系統的、有普通意義的知識。理論知識中往往包含了一般知識和專業知識。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影響的,首先理論知識來源于實踐活動中,是對實踐活動的總結和升華,它又反作用與實踐,對實踐活動升華和認識,理論高度大于實踐,它能指導實踐活動的有序前行。理論知識是人類對實踐活動的認識,自然也有正確和錯誤之分。
哲學是一門特殊的學問,是與通常局限于某種具體對象的知識體系不同的學問。在漢語中,“哲”是聰明的意思,在希臘文中則意味著愛智慧,所以,按照字釋,哲學是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然而,這并不足以表明哲學的實質。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是同人們的世界觀聯系在一起的,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形態。因此,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了的世界觀,或者說,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作為理論形態的世界觀,同人們自發形成的世界觀是有所不同的。任何一個健全的成年人都會在其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觀。所謂世界觀,就是人們對于生活在其中的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人類從其誕生時開始,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刻都需要同周圍的現實世界打交道。為了獲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質資料,就必須進行變革自然界的生產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要認識周圍的自然界,也要逐漸地積累對自己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在實踐中人們就是憑借這些認識向自然界索取人類所需要的一切的。世界觀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開始,人們只是對個別的具體事物有所認識,久而久之,這種認識逐漸豐富并聯貫起來,就形成了對諸如人類同周圍世界的關系,包括世界的本質、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問題的看法,這些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就是世界觀。但人們自發形成的世界觀一般是不系統的,缺乏理論的論證和嚴密的邏輯性。哲學則是將人們的世界觀用理論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過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疇和系統的邏輯論證而形成的思想體系。所以,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的世界觀,是以總體把握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理論體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但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不是自發的,而是要通過自覺的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的。當人們形成了一定世界觀之后,就會按照這些觀點去解釋一切現象,處理各種問題。從而世界觀也就成為指導人們觀察、思考和解決各種問題的基本原則,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方以及與此相聯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說來,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也就有什么樣的方,世界觀和方是一致的。人們的世界觀并不都是一樣的。因為:第一,在人類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上,由于實踐水平、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人們對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認識在深度和廣度上也有的所不同。第二,由于人們的經濟地位、根本利益和在社會生活中分工的不同,使得各自對社會發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態度有所不同,因而他們的世界觀也會有明顯的區別。特別是在階級社會中,不僅不同階級有不同的的世界觀,即使同一階級內部的不同階層,同一階級的不同發展時期,其世界觀也會呈現出差別性。所以,作為理論形態世界觀的哲學,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階級之間,其內容和形態也有許多不同。在階級社會中,一定的哲學只是一定階級的世界觀的理論表現,是從屬于一定階級并為該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哲學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只能在社會為對立的階級,從而一部分人得以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而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因此,哲學從其產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剝削階級的烙印,為剝削階級所壟斷并且為他們服務。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才意味著勞動真正有了自己的哲學。
這是一道有關哲學的問題。哲學,乃有關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可謂知世則哲,蓄智則哲。哲學的根本問題是人類思維的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也就是說根據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的兩大對立派別。早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批判地吸收了過去哲學上的成就,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成果和無產階級的斗爭經驗,并建立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學說。唯物主義系哲學兩大派別之一,認為世界按它的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在人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物質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物主義一般是先進階級的世界觀,它經歷了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三個發展階段。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唯心主義也是哲學中兩大派別之一,認為物質世界是意識、精神產物,意識、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把客觀世界看成是主觀意識的體現或產物的叫主觀唯心主義,把客觀世界看成客觀精神的體現或產物的稱客觀唯心主義。唯心主義一般是剝削階級的世界觀。形而上學,在哲學上指哲學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又指,同辯證法相對立的世界觀或方。它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如果說有變化,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這種增減或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內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形而上學近代“唯物主義”不表,而古代的形而上學世人皆知。如:我國魏晉時代,何晏、王弼等“超凡”之仕,運用道家的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而形成的一種唯心主義哲學思潮~玄學,既形而上學的體現。其實,所謂玄學即道家之學。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于學官立老莊之學,稱玄學。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置宗玄學,習老子、莊子、列子、文子,謂之道舉。見:(《宋書》.《何尚之傳》、《新唐書》.《選舉志》。)今稱,形而上學為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