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 記承天寺夜游拼音全文
最近和朋友聊天,朋友告訴我,“懷民亦未寢”這句話突然火了,但是有些讓人不明所以。這句話出自于宋朝大文豪蘇軾的一篇僅有85字的小品文——《記承天寺夜游》。
這篇小品文是課本中的必背篇目,大家上學的時候應該都學過。所以朋友和說的時候,我也是有一點懵的。因為按照常規來說,這篇文章其實是不具備上熱搜的能力的。
一、《記承天寺夜游》賞析
《記承天寺夜游》——北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白話翻譯: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脫掉衣服,剛想就寢,忽然看到月光從窗外照入。于是興奮地起身,準備出門賞月。
考慮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于是我馬上跑到了承天寺,去敲張懷民的門。剛好,他也還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二人就一同到庭院中間去賞月。
月光灑到庭前的地面上,就好像是一洼積水一樣,清澈而空明。當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著,其實那并不是真正的水藻、荇菜,而是柏竹的倒影。
哪一個夜晚沒有明月呢?哪一個地方又沒有竹柏呢?但是,很少會有今晚這樣的機會。此時此地,我們倆人,都懷著同樣的心情。
柏竹是一種羅漢松科喬木,可以長到20米的高度。在古代的詩詞里面,柏竹象征著的其實詩人孤傲、堅貞的品格。
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在《評朱子論東坡文》中盛贊蘇軾這篇小品文:“極有布置而無布置痕跡者,千古東坡一人而已。”
蘇軾這篇文章的“妙處”,在于借景抒情,寫月色而又不提及“月色”,寫“賞月”而又不寫仰望夜空,反而去寫低頭俯看——“庭下如積水空明”。
同時,蘇軾又用“藻荇交橫”,比喻仕途的艱難;以“竹柏影”,比喻自身品行高潔。文章短小而意義深遠;視角獨特,而富有思想性。這種寫法,對明清小品文的創作,具有啟示意義。
不過這些文章的寫法之妙,對于非文科專業的普通網友來說,根本就是無關緊要的。網上有喜歡蘇軾的朋友,喜歡的也只是他那幾首比較出名的詩詞作品罷了。
二、“懷民亦未寢”背后的情商
那么,“懷民亦未寢”這句話,究竟為何會突然就火了,它又是在哪里火起來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發現它是在某個短視頻平臺火起來的。
大概是有人拿蘇軾和張懷民來“玩梗”,做成視頻傳播。網友們針對這個“梗”,各種調侃蘇軾和張懷民。大家都在議論,蘇軾半夜把張懷民叫起來的行為,到底是情商高,還是情商低。
又或者在議論,“懷民剛要睡”和“懷民亦未寢”,究竟哪種寫法是“高情商”的寫法。當然,也有奇葩網友關注的是,蘇軾在隆冬季節,半夜跑去找張懷民時,身上到底有沒有穿衣服。
因為蘇軾在文中說自己當時是“解衣欲睡”,然后發現“月色入戶”,于是便“欣然起行”了。整個過程中,并未交代穿衣的動作,于是這些網友就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了。
要想知道蘇軾半夜去敲朋友門的這個行為,到底是“高情商”還是“低情商”。就得先要知道文中的“張懷民”到底是何許人,他和蘇軾的關系又是怎么樣的。
于是,我趁著這個機會,又去把《承天寺夜游》仔細重讀了一遍,然后查閱了一些相關的資料。結果發現這個張懷民跟蘇軾一樣,也是一個被貶的官員。
蘇軾創作這篇文章的時候,他自己已經被貶到黃州四年了。當時的張懷民,剛好也因故被貶到了黃州,二人因為有著類似的經歷,于是就成為了朋友。
因為想著前塵往事,蘇軾半夜睡不著,他想到張懷民跟自己是同病相憐,于是“心有靈犀”地去敲了張懷民的門。剛好,張懷民也睡不著,所以就和他一起出門賞月談心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蘇軾并不存在情商高低的問題。另外,有很多網友認為:蘇軾在文章中強調“懷民亦未寢”,是“高情商”的表現。假如換一個情商低的人,就會寫成“懷民剛要睡”了。
不過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純屬是“腦補過度”了。因為文中并無半點跡象證明張懷民當時正準備睡覺,“懷民亦未寢”很可能就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而已。
我們不能因為蘇軾當時已經洗了腳(或者不洗腳),脫了外衣,準備上床睡覺了,就認為張懷民也做了上述動作。事實上,當時的張懷民可能真的沒有睡覺。
張懷民是在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剛剛被貶官的,而蘇軾那時已經被貶了四年了。因此張懷民當時更有可能,因為心煩而完全不想入睡,打算通宵坐在屋子里面發呆。
張懷民一被貶,馬上就寄居到承天寺。蘇軾剛剛被貶黃州時,也是馬上找了一間寺廟,躲了半個月都不敢見人。后來有一天半夜跑到江邊去吟詩,當地的官員還以為他要自殺。
但是四年的時間過去以后,蘇軾明顯就已經成為了一根“老油條”。他再也不會為了被貶官的事尋死覓活了。當然,他從前也沒有尋死覓活。
當蘇軾看到張懷民的時候,就想到了四年前的自己,所以才想找他賞月,趁機開導他,對他說:你看,你雖然被貶到這個犄角旮旯來了,但是不打緊,不是還有我和你一樣嗎?
從這一點上來說,蘇軾本人的情商還是很高的。另外,他在文中寫“懷民亦未寢”,正是因為考慮到張懷民初被流放,心里不痛快,所以會睡不著覺。
但是,如果蘇軾要是寫成“懷民剛睡下”的話,那么就和“懷民亦未寢”的意思完全不同了,這顯然也是不符合當時事實的。這就像是張懷民對于自己被貶的事放下了,他已經睡下了。
結果蘇軾還非要半夜去敲門,把張懷民從床上拉起來。就類似于你和朋友開玩笑說:“睡什么睡,起來嗨!”這個行為也不是情商低的表現,這個叫“逗逼”。
至于最后討論蘇軾當時有沒有穿衣服出門的網友,倒是真的心疼蘇軾。因為他們還去研究了一下,元豐六年的十月十二日,是當年陽歷的十一月下旬。
黃州是如今的湖北黃岡,這個地方在十一月下旬的氣溫只有幾度左右。古代的時候,可能會更冷一點,如果蘇軾不穿衣服出門去找張懷民,可能會被凍成“蘇記棒棒冰”。
結語
如今在網絡上講別人的詩詞,看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如果講蘇軾的詩詞的話,那么看的人就會相對多一些,這說明網友還是非常喜歡蘇軾這個人的。
所以關于蘇軾的一切,都能夠勾起大家的好奇心。然后各自發揮出色的想象,借機調侃一下蘇軾,就好像談論一個身邊親近的朋友一樣。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的好,并不是好在作者寫了“懷民亦未寢”這句話上。不過通過這句話,的確可以看出來蘇軾在對待朋友上,情商還是比較高的。
那是因為,蘇軾對于張懷民被貶官的遭遇,能夠感同身受。他知道張懷民突然遭受到這樣的打擊,必然是睡不著覺的。“月色入戶”,其實只是一個契機罷了。
蘇軾借著這個機會,找到了一個由頭,可以去把張懷民約到庭中來賞月。然后再借賞月的機會與之談心,最后就寫出了這篇精致的小品文。
可見,蘇軾并非是因為月色非常美,才想起來要去找張懷民的。而是因為他原本就想去找張懷民,才會注意到月色的美。
所以即使蘇軾情商很低,也絕不可能在文章中寫下“懷民剛睡下”這樣的句子。假如張懷民能坦然接受自己的遭遇,并能熟睡,那么蘇軾再做這些事就顯得多此一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