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鱷魚愛洗澡 小鱷魚愛洗躁3中文版
1935年2月10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報道,說有一群紐約的年輕人,在住宅區的下水道檢修井里鏟雪時,發現了一條被困住的鱷魚,它身長2.5米,顯得疲憊且病態,為了防止它傷人,這群孩子拿著雪鏟三兩下就把它掄死了。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之后的整個三十年代,美國許多地方都傳來了發現鱷魚的消息,紐約市下水道公司還組織了一批“敢死隊”前往下水道圍剿鱷魚。但隨著這次行動的展開,事情還傳出了更邪乎的版本:這些鱷魚靠吃下水道里的老鼠繁衍生息,由于缺乏光照,竟然還出現了雙目失明的白化鱷魚。一時間,下水道鱷魚成了紐約市民談之色變的存在。
可以說,正是當時那篇《紐約時報》新聞的影響力,為“下水道鱷魚”的傳說提供了最原始的動力。在美國,這個都市傳說的流行程度不亞于中國熟知的“貓臉老太”和“人肉包子”。
那么當你在紐約的街頭凝視下水道,真的會有鱷魚和你四目相對嗎?2015年,佛羅里達州的一名男子在家門口的排水渠前拍攝到了這樣一段視頻。在當地人看來,這只短吻鱷的出現并不稀奇,因為在佛州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光沼澤地里就生活著超過百萬條鱷魚,偶爾還會有迷路的熊從保護區溜達過來。所以野生動物出現在居民區,是有可能的。
但在下水道中發現鱷魚,并不代表鱷魚能長期生活在下水道。因為即使這里骯臟陰暗,下水道動物們也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生存法則。像老鼠就可以靠吃人類的殘羹剩飯,在下水道里活得有滋有味,但我們可以感受一下鱷魚的食量,它們是否可以靠下水道里泛濫成災的老鼠填飽肚子呢?答案是不成立的。
因為像鱷魚這種變溫動物,體溫會隨著外界溫度而改變,只有25℃以上它才會進食、生長。所以像蛇、烏龜、鱷魚這些變溫動物一般會在早上做個日光浴使體溫升高。而且鱷魚的性別也由孵化溫度決定,在28℃-30℃孵出的是雌鱷,30℃-34℃之間公母不定,34℃以上孵出的則是雄鱷。氣溫太低會減緩它的血液循環,視力變差,肢體對神經的指令反應會變得遲鈍。
到了寒冷的冬天,鱷魚更是不可能在寒冷的下水道生存下去。
所以在陰暗潮濕且充滿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的下水道里,鱷魚的生存都是個問題,更別提開枝散葉了。至于“白化鱷魚”,就更是離譜了。白化病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疾病。出生后的鱷魚,并不會因為后天的環境惡劣而患上白化病。
盡管不斷有人站出來辟謠,但都趕不上“傳謠”的速度和規模,由此衍生出的電影、動漫、小說都對這則傳說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忍者神龜》、《大鱷魚》、《小丑回魂》,甚至《小鱷魚愛洗澡》的游戲,都是由此發跡的。
而美國人對它的恐懼,實際上還有著更深層的原因。這來源于30年代一場血腥的貿易:在當時的美國東南海岸,鱷魚皮革制品是相當流行的一個產業,佛羅里達州每年都有大量的鱷魚被捕殺,制作成皮衣、錢包,供人類穿戴。
當這場屠殺變得慢慢不可控制時,政府才出手干預,將捕殺變成了養殖,鱷魚數量也再次大量增加起來。但隨著經濟大蕭條的到來,沒有人再愿意去買昂貴的鱷魚皮制品,大批加工廠接二連三倒閉。
這時有人在《Popular Mechanics》雜志上登了一則廣告:你想花1.5美元就獲得一條活著的鱷魚寶寶嗎?獵奇心理和低價誘惑讓大家十分心動,除了在常規的市場、養殖場購買,孩子們甚至能通過郵購的方式獲得這種詭異的寵物,一時間美洲短吻鱷成了美國人家里常見的爬寵。
但和一不小心就能長到比你還重的小香豬一樣,鱷魚寶寶只需要幾個月就能長得比浴缸還大,這時候就只能撥打動物協會請求援助,因為美國是不允許私自放生寵物的。但還是有不少人因為負擔不起養殖鱷魚的成本,偷偷地將鱷魚寶寶沖進了馬桶。
弗洛伊德曾說過,一個人的童年將會影響到他的一生。當所有人都熟知這些陳年舊事,甚至有些人就是當年那個遺棄鱷魚寶寶的孩子時,那些徘徊在城市邊緣的下水道鱷魚就成了“薛定諤的恐懼”,理所當然地讓你瑟瑟發抖、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