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機器人值班,會影響就業嗎?
介紹:小明會寫財經新聞,智慧專員會經營銀行業務,晶晶會指導投寄快遞。隨著人工智能逐漸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主要作用,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最近,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莫榮研究小組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認為,人工智能目前適合我.
“小明”會寫財經新聞,“智慧專員”會經營銀行業務,“晶晶”會指導投寄快遞.隨著人工智能逐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最近,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院莫榮研究小組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認為,人工智能對中國就業的影響普遍有限。從短期來看,人工智能對總就業的影響相對溫和,結構性影響比數量性影響更重要。但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在上升,潛在的技術性失業風險在增加。從長期來看,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呈現出漸進的大規模結構轉型趨勢。
智能制造行動升級
人工智能在中國的產業化效應在2016年左右開始大規模顯現。2016年,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啟動“智能制造”升級,提升制造業自動化水平。
不僅如此,人口老齡化也加強了對智力的需求。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形成也迫使企業采用智能技術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的說法,國內制造自動化領域取代工作崗位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高度精簡、標準化和艱苦、骯臟、疲憊、危險的工作往往首先完成自動化。比如新化學材料領域就是機器人的成熟應用行業。因為污染大,基本實現了智能化,操作人員更少。
第二,行業崗位嚴重不足。制造企業普遍缺崗,勞動力成本上漲過快,需要自動化來填補就業缺口,保持生產穩定。
三、提高質量和準確性的要求。調查表明,重點高科技崗位自動化率高,人工管理成本明顯降低,生產效率和穩定性明顯提高。
“企業自動化改造的主要目標是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率,崗位的減少是效率提高的結果。”莫榮認為,在短期內,人工智能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對制造業的就業影響不大。據調查,部分企業員工離職率因智能化升級改造而有所上升,但勞動力市場迅速吸納流失員工,整體就業穩定。
東莞市是中國最早開展“機器替代”行動的城市,就業形勢穩定。2018年,東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調查分析了53家升級智能制造的企業。結果表明,企業智力對就業人數沒有顯著影響。智能企業就業登記縱向對比顯示,就業總量與全市就業總量基本一致,呈現平穩略有下降的趨勢。
“總的來說,自動化替代不會導致就業出現明顯波動。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制造業長期處于崗位缺乏的狀態,自動化首先取代了這些崗位,而沒有對勞動力供求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制造業工人離職率高,就業替代速度遠低于工人流動速度。工人既在制造業內部流動,又繼續向服務業轉移,為企業消化富余人員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莫榮說。
員額結構已經改變
“從精算師
另一方面,制造企業實施智能制造升級是一個設備更換和產能擴張的綜合過程。企業綜合考慮生產經營成本,大量中小企業客觀上還是需要依靠人工。調查發現,比如蘇州某輪胎廠只實現了無人輪胎成型線,但如果進一步擴大智能化,對保留人工崗位就沒有那么有利了。
雖然人工智能技術和設備在國內制造業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據分析,隨著中國制造企業增長方式和生產自動化的轉變,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前景將非常廣闊。尤其是人工智能產業鏈,創造新工作崗位的潛力巨大。
“短期內,員額總數保持穩定,員額結構的變化逐漸增加。中長期來看,隨著智力的加速發展,傳統崗位的結構性失業風險凸顯,結構性失業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失業總量取決于人工智能技術與不同階段各行業結合創造和減少的就業崗位數量。在人工智能發展的早中期,仍然存在被替代的勞動力無法快速就業、失業率大幅上升的情況,需要高度重視。”莫榮說。
促進優質就業轉型
研究表明,智能就業趨勢將促進高質量就業的轉變。隨著人工智能和其他技術對就業的加速影響,技能發展、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監督服務面臨新的挑戰。因此,迫切需要通過積極有效的政策引導和制度改革創新,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加強產業就業的協調發展,形成相應的就業治理框架。
“就業轉型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平衡。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就業產生了全面的影響,包括就業替代和就業創造,既提高了整體就業質量,又有實現充分就業的壓力。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創新應該雙管齊下。今后要加強對新勞動力的智能教育和培訓,也要為存量勞動力采取有效的服務措施。”莫榮認為。
調查顯示,目前國內智能制造戰略與就業促進政策的相關性不高。許多接受自動化升級的企業希望得到系統的政策體系支持,以協調資金、技術和技能培訓工作。
在實施智能制造升級的過程中,江蘇的一些企業希望政府增加購買設備的財政補貼,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協調組織建立實體機構,幫助企業解決機器人應用等技術問題,提供智能制造專項“培訓補貼”,以期為企業提供更多外部培訓機會。
近年來,各地普遍出臺一系列宏觀人才政策和人才戰略,但對智能化產業的人才政策定位聚焦不夠具體,在產業人才引進、培養、交流等方面的政策還不夠細化。一些地方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養較為重視,但對技能型人才缺乏相應優惠政策,存在落戶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
“要構建就業治理的頂層設計,需要評估宏觀經濟變化可能帶來的實際影響,為勞動力市場變化做好準備,使政策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莫榮表示,特別是在培訓領域,要強化培訓機構和企業的就業治理參與程度,以適應新技能需求的快速增長和多變復雜性。
同時,隨著新就業形態日趨常態化,數字化平臺就業正在模糊化全職工作和自由工作之間的界限,需要建立以個人身份信息為基礎的勞動就業管理體系。研究成果建議,要加快健全和創新就業服務與權益保障體系,建立適應數字化轉型的教育培訓制度,促進人工智能和勞動就業良性互動、協同發展,以助力發展動能轉換和質量效率提升。(記者 韓秉志)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