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機器人亮相服貿會 中國“泥瓦匠”如何玩轉智慧建造?
自9月3日服貿會工程咨詢與建筑服務專題展亮相于首鋼園區,能跑能跳的機器狗、靈活嫻熟的“智造”機器人等“吸粉”無數。這些科技感十足的建筑應用,改變了人們對于建筑的最初印象。
2021年服貿會首次設立工程咨詢與建筑服務專題展,內容涉及中建、北京建工、北京首開等建筑龍頭企業在AI、AR、5G等數字技術推動下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成果。此次專題展以“智慧建造、綠色發展”為主題,讓參觀者感受由“建造”邁進“智造”的同時,體會到一批重大工程背后的智能科技力量。
除了超級工程的高新技術之外,應用于普通住宅的建筑節能環保技術,以及老舊小區改造的創新實踐也成為企業展出重點,為未來美好人居環境標新立異。
━━━━━
“網紅”機器狗身上的
黑科技
9月6日,中建一局展區一款四足機器狗成為服貿會上“網紅”,其背部安裝了有害氣體監測儀。
9月6日,北京城建時空列車的沉浸式體驗艙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參觀。
“噠噠噠……”一連串敲擊地面的聲響總是吸引參觀者的目光。這是一款四足機器狗,是服貿會上“網紅”。它不僅跑得快、身手靈活、“眼力”還很毒辣。據中建一局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有害氣體監測儀,背部安裝了“多合一氣體傳感器”。
在北京城建時空列車的沉浸式體驗艙前,也圍滿了觀眾。在這里可以體驗北京的春夏秋冬以及城市的建筑構造等。
而中建二局展區則集中展示了“埋件焊接機器人”、管道智慧噴涂修復機器人、鋼結構智慧平臺等一系列技術應用成果。其中,鋼結構智慧平臺使每個構件從制作、運輸及安裝過程,都可以在這一平臺上實現全過程數字化、信息化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建造技術在即將正式開園的北京環球度假區得以應用。比如,環球度假區內還原了大量的電影場景,其中最大的假山就是由中建二局利用計算機模擬控制和模塊化施工建造的。
“現在的建筑展比以前更有趣,真是沒有想到,科技對于一個行業改變這么大,過去我們印象中的泥瓦匠已今非昔比了。”9月6日,參觀者盧先生一邊體驗一邊感嘆地說。
據悉,此次工程咨詢與建筑服務專題展是由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共同主辦。線下參展的企業同步搭建“云上展廳”,為觀眾看展提供更多便捷。
對于此次設立工程咨詢與建筑服務專題展,此前,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丁勝介紹稱,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2021年作為“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雙碳”目標與中國建造整體水平緊密相關,中國建造的優化升級直接決定著建筑業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
━━━━━
超級工程背后的
“建造秘密”
9月6日,北京工人體育場改造復建的1:195的模型沙盤吸引了很多參觀者。
在此次專題展上的眾多超級工程背后,都有著不凡的創高新技術作為后盾。
在北京建工展廳,一個北京工人體育場改造復建的1:195的模型沙盤吸引了很多參觀者。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工人體育場模型沙盤有兩個,一個在項目部,一個在展廳。通過沙盤,可以一覽工人體育場的全貌,造型仍然是莊重典雅的建筑風格,傳承著首都歷史文化風貌,保留60余年前的城市記憶。
目前,北京工人體育場已進入地上主體結構施工階段,預計2022年底竣工驗收。在建設過程中,北京建工項目團隊集成一流智能建造技術,來打造一座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專業足球場,其中包括BIM、機械臂等技術。
大運河畔“文化糧倉”即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綠心”三大建筑中體量最大、結構最復雜的項目,目前也在進行地上結構施工。北京建工將“5G+BIM”的理念和技術融入建設全過程,創造性探索“數字交付”。
而有著“三葉花”形狀的嘉興市文化藝術中心項目模型,放置在中建一局展區最為醒目的位置。“三葉花”是國際首次采用水平懸臂式開啟屋蓋,同時也是國內首次采用三等分圓形開啟屋蓋,以及國內首次采用隱藏式活動屋蓋收納設計的開合屋蓋。
管理人員只需在手機上輕點,龐大的屋蓋便可以開合自如,“三葉花”也由此綻放。這是通過BIM+物聯網+5G技術確保每片花瓣下設的四條運行軌道、八套臺車及兩套驅動系統同時啟動的結果。
━━━━━
傳統古建吸睛,
老舊小區改造現“新范本”
9月6日,首開集團展區內展出了別有風韻的古建模型以及構件。
此次展會不僅是現代化建造的主場,中國傳統古建也備受矚目。在首開集團展區內,最吸引人的就是別有風韻的古建模型以及構件。
首開集團多年來深耕古建業務市常2020年9月,首開集團所屬項目團隊啟動對北大紅樓的保護修繕工作。在細致考證北大紅樓的原形制、原工藝和歷史原貌基礎上,進行屋面局部防水、腐朽木構件加固、外墻立面裂縫封堵、石質窗臺裂隙等改造更新,做到修舊如舊。經過修繕,北大紅樓已于今年6月29日重新向公眾開放。
值得關注的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的重大工程項目。自2021年以來,各地進入城市更新的快速發展期。此次,首開集團等多家企業也將城市更新作為了重要展出內容。
在北京,首開集團正著力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危舊樓房改建等領域。朝陽區光華里5、6號樓是北京市第一個危舊樓房改建試點項目,歷時16個月改建方案贏得了居民的支持,協議簽訂率達到100%。
據首開集團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北京首例拆除重建的案例,將在明年“重生”,其中合居變獨居及建筑模式創新等方面均實現突破,將為北京危舊樓房改建出一條新路。
此外,景山三眼井片區申請式退租項目,是全市首個市屬國企參與的申請式退租項目,也是東城區首個社會資本參與的申請式退租項目。首開集團正在進行恢復性修建、空間設計利用等,以恢復老北京胡同街巷傳統風貌。
━━━━━
VR參觀污染土壤“修復工廠”
新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很多企業展區都是組團參展,比如北京建工旗下眾多板塊聯合出常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建工修復公司作為環境修復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帶來代表了國內最高水平污染土壤減量濃縮技術。
北京建工修復公司自主研發的最新一代的土壤淋洗裝備,能將土壤篩分到頭發絲級別的70微米,污染土壤減量濃縮可達70%。其作為土壤污染治理領域唯一自主科技成果,入選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大型展覽新時代部分。
目前,北京建工修復公司累計已完成和正在服務的環境修復項目300余例。在展會現場,其借助虛擬現實技術(VR),展示了國內首個“修復工廠”華南鋼鐵地塊修復項目現場實景,詳細展示污染土壤修復的技術流程。
可以說,此次服貿會的工程咨詢與建筑服務專題展通過VR、AR、MR等智能裝備給觀眾帶來一場體驗建筑工程魅力的新奇之旅。從目前來看,中國建筑行業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應用板塊,小到土壤的改良,大到建筑結構的建造,在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的助力下,正在向綠色化、工業化和智慧化的新型建造方式發展。
新京報記者 | 袁秀麗
編輯 | 楊娟娟
排版 | 寇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