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甲子納音表 六十甲子日詳細全解
一、干支
(一)、干支的起源
相傳黃帝時期大臣大撓創造了干支紀法,至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
黃帝
以公元前2697年(黃帝元年)為甲子年,作為紀年的開始。由此推算,公元0年為第45個庚申年,公元1980年為第78個(45+33)庚申年,1984年為第79個甲子年。從殷代甲骨卜辭中,可查到用干支紀法和預報天氣的記載。用干支紀法來表示人的出生時間(年、月、日、時),就是人的生辰四柱,也叫八字。由此看來,四柱八字是離不開干支的,而干支則是來源于歷法中的年、月、日、時。例如,北京時間陽歷1949年10月1日14時,用干支紀法就是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時。在這個時辰出生的人,其八字就是:己丑、癸酉、甲子、辛未。
(二)、干支的序數及搭配規則
黃帝與大撓
天干: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
地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
單數干支屬陽,雙數干支屬陰。干支中按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搭配成六十種不同的組合,稱為“六十甲子”。甲為十干之首,子為十二支之首,相配為“甲子”;十干之2與十二支之2相配為“乙丑”,十干之3與十二支之3相配為“丙寅”.....直到十干之10與十二支之12相配為“癸亥”。
二、五行
(一)、五行來源
黃帝時期的鬼臾區
五行寓萬物,萬物歸五行。每年、每月、每日、每時都有干支五行相對應。相傳黃帝時期鬼臾區創造了五行。鬼臾區又作鬼容區,號大鴻。傳說是上古醫家,黃帝臣,曾佐黃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于難經究盡其義理,以為經論。
五行蘊涵著太陽對地球作用力的信息。春天太陽開始由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地球北半球逐漸變暖,萬物開始生長,所以五行木旺。夏天太陽在北回歸線附近,天氣炎熱,所以北半球五行火旺、土燥。秋天太陽由北回歸線向赤道移動,果實豐收,北半球五行金旺。冬天太陽由赤道向南移動,北半球變冷,五行水旺、土濕。這些規律在南半球剛好相反。
(二)、干支配五行規則
五行生克
天干: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
地支:寅卯為木,巳午為火,辰、未、戍、丑為土,申酉為金;亥子為水。
按上述干支序數確定五行的陰陽屬性,即單數為陽五行,雙數為陰五行。
三、干支納音
(一)、干支納音來源
《三命通會》論納音取象:昔者,黃帝將甲子分輕重而配成六十,號曰花甲子,其花字誠為奧妙,圣人借意而喻之,不可著意執泥。夫自子至亥十二宮,各有金、木、水、火、土之屬,始起于子為六陽, 終于亥為六陰,其五行所屬金、木、水、火、土,在天為五星,于地為五岳,于德為五常, 于人為五臟,其于命也為五行。是故甲子之屬乃應之于命,命則一世之事。故甲子納音象, 圣人喻之,亦如人一世之事也。何言乎?
四庫藏書《三命通會》
(二)干支配納音法則
1、數字與納音五行的對應關系:1水、2火、3木、4金、5土。
2、將天干分成5組:1甲乙、2丙丁、3戊己、4庚辛、5壬癸。。
3、將地支分成3組:1子丑午未、2寅卯申酉、3辰巳戌亥。
4、將天干、地支對應的數字相加,其和大于5時除以5,取其余數配納音。
5、將計算結果1變3,3變1,2變4,4變2,5不變。
六十甲子納音五行表
例1:庚申年,庚為4,申為2,兩者相加得6,6除以5取余數1,把1變為3,所以庚申納音是木。
例2:庚戌年,庚為4,戌為3,兩者相加得7,7除以5取余數2,把2變為4,所以庚戌年為4,屬于金命。
例3:甲子年,甲為1,子為1,兩者相加得2,2變為4,所以甲子年為4,納音是金。
這樣干支的納音五行基本上不用記憶,用5以下的數來推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