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工智能的“記憶面包”,失去的將是閱讀的快樂。你怎么選擇
雖然社區有先進的人臉識別門禁,但清華大學的法學教授并不高興。能識別人臉特征的人工智能系統會引發個人信息泄露危機嗎?
人工智能作為目前最時尚的新技術,可謂輿論領域的“最聰明的孩子”。雖然它還沒有進入教育領域的實際應用,但在相關領域已經有了很多猜想。如今,隨著新生兒出生率的下降,有人提出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來彌補勞動力缺口。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教育論壇30人成員周堅持認為,人工智能將在教育領域發揮作用,但其發展將是有限的,即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育和學習的過程。周認為,“教育始終是人的精神能力的成長,其目標始終是人的全面發展。”
將信息數字化,然后計算大數據的邏輯。基于算法,這可能是對人工智能最簡單的理解。長期以來,人們關注人工智能能否達到甚至超越人類智能。愛因斯坦認為人類的智力是直覺、理解和想象。因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是創造的源泉。這只是無法數字化,所以人工智能缺乏人類智能的核心因素。
即使人類情感的外部表達可以被識別和模擬,人工智能也不是一個活的有機體,不能感受快樂和痛苦,愛和恨,希望和恐懼。同樣,還有道德,道德有兩個基礎:一是人類對其他生命如生命的同情;第二,人作為靈魂是有人的尊嚴的。人工智能不能有生命和靈魂,顯然不能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良心。
這些都是基于自我認知。人工智能畢竟是機器,不可能有自我意識。“所以我的結論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育和學習的過程。人工智能再發達,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靠大家的。我覺得這真的是一件好事。”
漫畫《哆啦a夢》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奇妙的幻想,他們可以在考場上吃下儲存書籍信息的記憶面包后立于不敗之地。當人工智能到來時,人機交互成為可能。人類似乎已經觸及到了通往自身信息機制的通道。
然而,一切都像想象的那么美好嗎?
笛卡爾說:“我想是的。”在某種程度上,生命的意義在于利用和享受人的精神能力。“如果讓這些東西被機器人取代,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今年,知名企業家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網上直播顯示,植入腦機接口設備的小豬的大腦活動信號可以實時讀取。這意味著使用這種植入裝置治療人類疾病(如記憶喪失和頸脊髓損傷)的進一步發展。該公司的愿景是將芯片植入人腦,實現人腦與計算機之間的雙向信息傳輸。
“有人歡喜,以為讀書在當時會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比如你不再需要看書,可以直接把文字信息轉移到腦芯片上。”對此,周評論說:“且不說這個愿景能否實現,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拒絕采納。把自己的大腦變成一個信息的倉庫,徹底放棄閱讀本身的各種快樂。這只是懶人的理想,結果會變成傻子。”
(出資人:張澤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