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舉行首屆學術委員會聘任儀式

會議現場4月22日上午,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以下簡稱I-AIIG)首屆學術委員會委員聘任儀式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620會議室隆重召開。I-AIIG院長薛瀾教授主持聘任儀式,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致辭,姚期智院士、張鈸院士、高文院士、戴瓊海院士、龔克教授等首屆學術委員會委員、首席專家、資深顧問、戰略合作與發展委員會理事等20余人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出席會議。
I-AIIG為中國參與AI國際治理提供智力支撐
I-AIIG院長薛瀾教授首先宣讀了首屆學術委員會委員、首席專家、資深顧問、戰略合作與發展委員會理事名單。薛瀾說,研究院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與應用對國家、社會與人類的影響,并探尋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AI治理體系與秩序,提出我國參與AI國際治理的路徑與策略。為了更好服務于AI治理領域的“科學研究、政策咨詢和國際交流”,研究院專門設立學術委員會、首席專家、資深顧問和戰略合作與發展委員會,匯聚來自國內外、校內外、跨學科的高水平專家AI團隊,以此提升清華大學在該領域的全球學術影響力和政策引領作用,為中國參與和貢獻人工智能國際治理提供智力支撐。
薛瀾教授主持清華大學副校長、I-AIIG管委會主任楊斌教授發表致辭,他首先對受聘的學術委員、首席專家、資深顧問、戰略合作與發展委員理事表示祝賀和感謝,他指出,今年是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清華大學考察并發表了重要講話。總書記參觀了清華大學成像與智能技術實驗室,他在聽取介紹時特別指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要保持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鼓勵自由探索,敢于質疑現有理論,勇于開拓新的方向”。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聚集了來自國內外的知名人工智能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聚焦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探討發展與治理,謀劃智能未來,正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實際行動,也是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主題“自強成就卓越,創新塑造未來”的應有之義。
楊斌并對研究院的發展提出期望,他說,衷心希望在各位學術委員和專家的支持與幫助之下,研究院能夠建設成為“學術碰撞、人才匯聚、學科交融、思想引領、文化浸潤”的交流平臺,并探索推動人工智能治理合作的新機制,形成清華品牌,發出中國聲音,為世界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做出更大貢獻。
楊斌校長致辭
需建構適應AI技術的社會生產關系
之后,受聘的學術委員、首席專家、資深顧問和戰略合作與發展委員圍繞I-AIIG的學術研究重點和發展方向發表講話。
姚期智院士發言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院士表示,I-AIIG的成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研究院匯集了來自政界、學界、企業界的專家,彰顯了人工智能治理的跨學科特色,期望研究院致力于學術研究的同時,更要服務于國家發展、人民福祉,這也應該是未來研究院追求的目標。
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張鈸院士在視頻致辭中指出,人工智能的教學和科研都與人工智能的治理有密切的關系,相信研究院的成立將為我們積極參與人工智能治理的理論和政策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高文院士表示,I-AIIG的成立有助于我們建構敏捷性的人工智能治理體系,期待與各位學術委員通力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朝符合人類福祉的方向發展。學術委員會委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IEEE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表示很高興擔任研究院的學術委員,并指出在推進算法、數據模型和算力提升、深化這些應用的同時,探討人工智能治理的政策是十分及時、關鍵和重要的,未來將同研究院一起努力,共同助力負責任的人工智能的發展。
學術委員會委員、慕尼黑工業大學人工智能倫理研究所(IEAI)所長克里斯托夫· 呂特格(Christoph Lütge)教授在線參會,他表示非常榮幸擔任I-AIIG的學術委員,未來愿與研究院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治理的方法、框架和最佳實踐。
克里斯托夫· 呂特格(Christoph Lütge)教授發言學術委員會委員、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工智能系統中心創始人斯圖爾特·拉塞爾(Stuart Russell) 教授表示,AI技術的發展帶來許多新的治理問題,需要我們重新確立一些新的治理原則、政策與法律,并表示很榮幸擔任研究院的學術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耶魯大學生物倫理學跨學科中心科技與倫理學科主任溫德爾·瓦拉赫(Wendell Wallach)教授指出,中國是AI技術世界領先的國家之一,AI的應用已經在中國產生了多元的應用場景,期待中國能在人工治理國際治理方面做出卓越貢獻。
學術委員會委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天津大學原校長、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教授表示,當前人工智能微觀治理原則的落地,需要打通與技術端的聯系、明確推動人工智能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治理目的,建構適應人工智能技術的社會生產關系。
龔克教授發言
需加強AI法律法規建設
首席專家孟慶國、申衛星、曾毅、陳琪教授均對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祝賀,并表示很榮幸能成為研究院專家團隊中的一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孟慶國教授在講話中強調,人工智能治理具有數據治理的典型特征,應重點關注數據信息的收集、存儲、處理、使用等各環節的規則制定。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指出,技術創新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同時也帶來法律法規變化,當前人工智能及數字化面臨著諸多法律真空問題,未來需加強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規建設。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曾毅研究員提出,從技術創新看,當前人工智能治理的倫理原則、治理愿景大多來自公眾的社會期望,部分原則還不具備真正的技術可行性。一方面我們需要以技術可落地的方式實現倫理治理原則,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從人工智能長遠發展的角度來對處于不同階段的人工智能研究其對應的倫理治理問題。今后將同研究院一起,共同助力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清華大學社科學院陳琪教授指出,當前人工智能與數據經濟已突破了傳統國家的地理邊疆,使得國家間的基于利益分配的矛盾具有復雜性特征,對國際關系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影響,我們應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角度來探討人工智能的國際治理問題。
孟慶國、申衛星、曾毅、陳琪發言資深顧問、工信部科技司原司長胡燕女士表示,人工智能治理與技術標準化工作息息相關,人工智能技術具有很強的賦能作用,人工智能治理的目標應著眼于怎樣更好的服務于產業發展,從問題入手,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治理。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的成立將助力推進實現人工智能技術的負責任創新發展。
胡燕女士發言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是2020年4月由清華大學批準成立的校級科研機構。依托清華大學在人工智能與國際治理方面的已有積累和跨學科優勢,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國際治理重大理論問題及政策需求開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華在該領域的全球學術影響力和政策引領作用,為中國積極參與人工智能國際治理提供智力支撐。
與會專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