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是魯迅送給誰的(關于友愛十句)
1、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魯迅
2、在智慧提供給整個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獲得友誼為最重要。
——意大利 薄伽丘
3、朋友之間重于心,對方困難時要幫助之。得意時提醒不要得意忘形,失意時安慰其勵志向上。
——方海權
4、誰要在世界上遇到過一次友愛的心,體會過肝膽相照的境界,就是嘗到了天上人間的歡樂。
——法國 羅曼·羅蘭
5、友情在我過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點點光彩。
——林舒恒
6、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
——德國 愛因斯坦
7、友誼,那是心靈的神秘的結合者,生活的美化者,社會的鞏固者。
——蘇格蘭 羅伯特·布拉亥
8、最好的朋友是那種不喜歡多說,能與你默默相對而又息息相通的人。
——前蘇聯 高爾基
7、除了一個真心的朋友之外,沒有一樣藥劑是可以通心的。
——英國 培根
8、我們要能多得到深摯的友誼,也許還要多多注意自己怎樣做人,不辜負好友們的知人之明
——鄒韜奮
9、講到名望,榮譽、享樂、財富等,如果拿來和友誼的熱情相比,這一切都不過是塵土而已。
——英國 達爾文
10、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一同和你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忘。
——黎巴嫩 紀伯倫
11、不論是多情的詩順,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什么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情。
——俄羅斯 普希金
12、友誼之于人心其價值真有如煉金術上常常所說的他們的寶石之于人身一樣。
——英國 培根
001. 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么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于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
——《兩地書》一九二五年
002. 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愿意開窗了。
——《無聲的》一九二七年
003. 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將來的脊梁。
——《這個與那個》一九二六年
004. 人有一種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孫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長久,永遠不死;及至知道沒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卻希望自己的尸身永遠不腐爛。
——《老調子已經唱完》一九二七年
005. 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把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把東西偷完。
——《談所謂「大內檔案」》一九二七年
006. 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后。
——《語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007. 在,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
——《經驗》一九三三年
008. 我總覺得洋比人文明,貨只管排,而那品性卻很有可學的地方,這種敢于指摘自己國度的錯誤的,人就很少。
——《兩地書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009.人不疑自己的多疑。
——《我要騙人》一九三六年
010. 我獨不解人何以于舊狀況那么心平氣和,于較新的機運就這么疾首蹙額;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興之事就這么求全責備?
——《這個與那個》一九二六年
011. 我想,要得救,也不必添甚么東西進去,只要青年們將這兩種性質的古傳用法,反過來一用就夠了;對手如兇獸時就如兇獸,對手如羊時就如羊!
——《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012. 人不但“不以戎首”、“不為禍始”,甚至于“不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然而人性豈真能如道家所說的那樣恬淡;欲得的卻多。既然不敢徑取,就只好用陰謀和手段。以此,人們也就日見其卑怯了,既是“不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恥最后”,所以雖以是一大堆群眾,略見危機,便“紛紛作鳥獸散”了。
——《這個與那個》一九二六年
013.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空談》一九二六年
014. 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們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雖然“人口眾多”這一句話,很可以閉了眼睛自負,然而這許多人口,便只在塵土中輾轉,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隨感錄廿五》一年
015. 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多有只知責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種族,禍哉禍哉!
——《不滿》一九一九年
016. 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017. 人沒記性,因為沒記性,所以昨天聽過的話,今天忘記了,明天再聽到,還是覺得很新鮮。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壞了的事,今天忘記了,明天做起來,也還不是“仍舊貫”的老調子。
——《老調子已經唱完》一九二七年
018. 愿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說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隨感錄四十一》一年
019. 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致賴少麟》一九三五年
020. 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槍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于犯了罪。
——《可惡罪》一九二七年
021. 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即一天一天的墮落,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后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贊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后,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
——《論睜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022. 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墻”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墻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
——《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023. 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海上的兒童》一九三三年
024. 戰士死了的時候,蒼蠅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死了,不再來揮去它們。于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戰士和蒼蠅》一九二五年
025. 者反面就是奴才,有權時無所不為,失勢時即奴性十足。
——《諺語》一九三三年
026. 其實,人并非沒有“自知之明”的,缺點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比如病人,患有浮腫,而諱疾忌醫,但愿別人胡涂,誤認他為肥胖。
——《立此存照》一九三六年
027.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孫子們在瞪眼中長大了,又向別的孩子們瞪眼,并且想:他們一生都過在憤怒中。
——《雜感》一九二五年
028. 酷的教育,使人們見酷而不再覺其酷,例如無端殺死幾個民眾,先前是大家就會嚷來的,現在只是如見了日常茶飯事。真被治得好象厚皮的,沒有感覺的癩象一樣了,但正因為成了癩皮,所以又會踏殘酷前進,這也是虎吏和暴吏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還是毫無辦法的。
——《偶成》一九三三年
029. 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吧,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象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還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謝的。
——《今天的兩種感想》一九三二年
030. 從生活窘迫過來的人,一到了有錢,容易變成兩種情形:一種是理想世界,替處同一境遇的人著想,便成為人道主義;一種是甚么都是自己掙起來,從前的遭遇,使他覺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為個人主義。我們大概是變成個人主義者多。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一九二七年
031. 只要從來如此,便是寶貝。即使無名腫毒,倘若生在人身上,也便紅腫之處,艷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妙不可言。
——《隨感錄三十九》一九一九年
032. 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
——《無題》
033.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華。
——《無題》
034.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自嘲》
035.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自題小像》
036.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鄉》
037.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
038.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題三義塔》
039.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記念劉和珍君》
040.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答課消》
041. 凡是總須研究,才會明白。
——《狂人日記》
042. 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論睜了眼看》
043. 我們人對于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
044. 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生平,還粉飾黑暗。
—— 《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四》
045. 說過的話不算數,是人的大毛病。
——《致曹靖華》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七日
046. 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魯迅《而已集》
047. 敵人是不足懼的,最可怕的是自己營壘里的蛀蟲,許多事情都敗在他們手里。
048. 哈兒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嚴厲。
049. 搞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
——《南腔北調集》之《搗鬼心傳》
050. 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風箏》
051. 幼稚對于老成,有如孩子對于老人,決沒有什么恥辱的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
——《墳·未有天才之前》
052. 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花邊文學》之《安貧樂道法》
053. 從來如此,便對嗎?
——《狂人日記》
054. 其實先驅者本是容易變成絆腳石的。
——《魯迅雜文精選》
055. 文人作文,農人掘鋤,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際,文人偏要裝做粗人,玩什么“荷鋤帶笠圖”;農夫則在柳下捧一本書,裝作“深柳讀書圖”之類,就要令人肉麻。
056. 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二月十九日在青年會講》
057. 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集外集拾遺補編》之《關于知識階級》
058. 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
059. 與名流者談,對于他之所講,當裝作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
060. 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恒心,是很不好的。
061.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空談》
062.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頹廢的快。
——《二心集》之《上海文藝之一瞥》
063. 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064.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065. 寧可與敵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066. 明言著輕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067. 發思古之幽情,往往為了現在。
068. 希望原來是無所謂有又無所謂無的。
069.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記念劉和珍君》
070. 一個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生物之群,一個有了偉大人物出現卻不知道尊重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奴隸之邦。
071. 孔雀拼命開屏,卻露出。
072. 我們是奴隸,革命之后我們發現受了騙,做了奴隸的奴隸。
073. 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
——《娜拉走后怎樣》
074. 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未有天才之前》
075. 的男人,本來大半可以做圣賢的,可惜全被女人給毀了。
——《吶喊》
076. 殺了現在,也便殺了將來——將來是子孫的時代。
——《熱風·隨感錄五十七》
077.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078.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079. 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080.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081. 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
——《讀書雜談》
082.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
——《欣慰的紀念》
083.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084.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被別國所注意。
——《致陳煙橋》一九三四年
085.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才有真進步。
——《華蓋集續編》之《學界三魂》
086. 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隨感錄廿五》一年
087. 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六十六·生命的路》
088. 以無賴的手段對付無賴,以流氓的手段對付流氓。
——《三閑集·流氓的變遷》
089. 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090. 社會上崇敬名人,于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
091. 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
——《華蓋集 雜感》
092. 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自己。
——《魯迅全集》
093. 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有敢來阻礙這三事者,無論是誰,我們都反抗他,撲滅他!
094. 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南腔北調集·作文秘訣》
095. 待到偉大的人物成為化石,人們都稱他偉人時,他已經變了傀儡了。
——《無花的薔薇》一九二六年
096.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花邊文學》之《安貧樂道法》
097. 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
098.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
——《野草》
099. 懷疑并不是缺點。總是疑,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魯迅全集》
100. 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
足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zú yǐ,指足夠,充分,夠量。足:
1、充分,夠量。例如 殺所不足。——《墨子·公輸》;
2、使滿足 例如。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3、值得,夠得上。例如 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向、對。)——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矣:1、文言助詞、形聲。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從矢,以聲。2、“矣”也可以理解為象矢飛逝的聲音,是完成的語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的一生中能有一個了解、理解、賞識自己的人就已經足夠了。擴展資料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出處:“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很多人都以為這句名言是魯迅所說。因為在1933年,魯迅送給至交瞿秋白一副對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其實,他當時只是書寫了這幅對聯,文辭并不是由他原創。魯迅只是借前人對聯表達對瞿秋白的深厚友誼。清代徐時棟《煙嶼樓筆記》中記載了這則對聯的出處,說它是是一個叫何溱的人所撰寫。何溱是清代學者,他選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16個字,將它們拓印出來,完成了這幅對聯的創作。
茫人海,蕓蕓眾生;歲月滄桑,人生幾何,經常聽到人們的感嘆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即人生真心難存;真情難有。
人們不會忘記,“高山流水”這一流傳千古的經典之句,就是對什么叫知音最完美的比喻。相傳春秋時,楚國有位技藝精良的樂師名叫俞伯牙,傳說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世間難得遇知音或知己。
知音當然不論還是異性,也沒有年齡的界限,不一定經常見面,但知己者會適時出現在你面前,用春風般的話語拂去你心頭的陰霾。知己者為你撐起的是一把遮風避雨的大傘,傘外的風雨再大你會毫發無損;知己者給你的是一副結實寬厚的肩膀,你可以在那里盡情的哭開心的笑;知己者向你伸出的是一雙溫暖有力的手,再多的磨難你能泰然處之;知己者用心靈默默的守侯著你,讓你抺去悲傷和痛苦而迎來歡笑和幸福。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魯迅先生書贈瞿秋白的一幅對聯,足見魯迅先生對瞿秋白友誼的無比珍視,堪稱詠頌友誼之千古絕唱,實為感人至深也!
其實,紅顏也好,藍顏也罷,只要是知己,講的就是一種感情的相互交流,就是一種心領神會。如果你一旦擁有,就必須珍惜。
說實在話,我在這比肩接踵的茫茫人海中走過了幾十個年頭了,至今為止的確也有幸擁有幾個比較貼心的朋友,我們彼此都曾經在坎坷人生的征途上相互理解和扶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是我的有幸;但略有遺憾的還是始終沒有達到心靈感應的“人生難得一知己”的緣分,這只能順應天意的安排吧!
歷史名人友誼小故事一: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他們倆曾經合伙做生意,一樣地出資出力,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只是他家里窮呀。
管仲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干。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絕不是管仲沒有才干,只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
他倆還一起當過士卒,打起仗來,沖鋒時,管仲在后,鮑叔牙在前;敗退時,管仲在前,鮑叔牙在后。人們都譏笑管仲貪生怕死,但鮑叔牙還是替他辯護:“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里有親需要奉養啊!”
管仲曾感慨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
后來,鮑叔牙當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為齊國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中,管仲曾驅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車搶先趕回國內,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成了階下囚。
齊桓公登位后,要拜鮑叔牙為相,并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不愿擔任相國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遠勝于己,力勸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齊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終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感悟】
知己從來難覓,故魯迅先生發出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的慨嘆。相交易,相知難,今世若有相識相知,千萬要珍重厚愛!
?
歷史名人友誼小故事二:忘年之交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喜歡為學,博覽群書。建安年間,獻帝在許昌建都,累次遷升到“將作大匠”(官名,相當于大良造,到漢朝時已無實權)。見曹操野心越來越大,到了不能忍的地步,因此總是寫奏章諷刺他。曹操忌憚孔融的名聲,也不能拿他怎么樣。
山陽郡守郗慮,見風使舵,以一點小錯誤上奏請求免去孔融的官;曹操趁機羅織罪名,構陷孔融,說:孔融曾經與禰衡大放厥詞,互相吹捧,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說禰衡是“顏回復生”。犯了大不敬之罪,于是竟然被害。
孔融和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璃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公干,并稱建安七子。其余六子皆與曹操兒子曹丕曹植很有交情,都被曹操辟為掾屬,只有孔融為漢盡命。
平原禰衡,字正平,也很有文采,但不在七子之列。自以為有文才善言辯,桀驁不馴,喜歡諷刺時事,詆毀權貴,只和孔融惺惺相惜,孔融也很喜愛他的才華。禰衡剛剛二十歲,而孔融已經四十歲,于是結為好友。
隨后孔融寫奏疏推薦禰衡,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贊他。曹操想召見他,但他老是罵曹操。曹操懷恨在心。但禰衡的才華很出名,不想殺他,于是派人把他送給荊州劉表,他又侮慢劉表。劉表也不能容他,因為江夏太守黃祖性子急,便把他送給了他。最后被黃祖所害,死時候才二十六歲。
歷史名人友誼小故事三:知音之交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老師知道后,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伯牙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
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動地說:知音。這樵夫就是鐘子期。后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后一支支曲子,然后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感悟】
世上如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岳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蘇軾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丘。”的辛酸。
歷史名人友誼小故事四:生死之交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
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于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后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杰。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玄德、云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
歷史名人友誼小故事五:雞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張劭是朋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在太學(朝廷學府)學習。后來范式要回到鄉里,他對張劭說:“二年后我還回來,將經過你家拜見你父母,見見小孩。”于是兩人約定日期。
?
王府百年無女,她剛穿越就誕下公主,老太君發話:給我往死里寵!廣告
七貓免費小說
查看詳情
后來約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張劭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母親,請母親準備酒菜等待范式。張劭的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雖然約定了日期,但是遠隔千里,你怎么就確信無疑呢?”張劭說:“范式是個守信的人,肯定不會違約。”母親說:“如果是這樣,我為你釀酒。”到了約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見張劭的母親,范、張二人對飲,盡歡之后才告別而去。
后來張劭得了病,非常嚴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視他。張劭臨終時,嘆息說:“遺憾的是沒有見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說:“我和郅君章,都盡心和你交友,如果我們稱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誰還能算的上?”張劭說:“你們兩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陽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張劭不久就病死了。
范式忽然夢見了張劭,帶著黑色的帽子,穿著袍子,倉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遠回到黃泉之下。你沒有忘記我,怎么能不來?”范式恍然睡醒,悲嘆落淚,于是穿著喪友的喪服,去趕張劭埋葬的那天,騎著馬趕去。
還沒有到達那邊已經發喪了。到了墳穴,將要落下,但是靈柩不肯進去。張劭的母親撫摸著說:“張劭啊,難道你還有愿望?”于是停下來埋葬。沒一會,就看見白車白馬,號哭而來。張劭的母親看到說:“這一定是范巨卿。”
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說:“走了元伯,死生異路,從此永別。”參加葬禮的上千人,都為之落淚。范式親自拉著牽引靈柩的大繩,靈柩于是才前進了。范式于是住在墳墓旁邊,為他種植了墳樹,然后才離開。
歷史名人友誼小故事六:刎頸之交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
后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并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趙國。
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于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
廉頗很是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回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
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后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么,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于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頗聽說后,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
歷史名人友誼小故事七:膠漆之交
陳重和雷義,是東漢年間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兩位品德高尚、舍己為人的君子。兩人為至交密友,當時人們稱頌道:“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事見《后漢書·獨行列傳》。后以“陳雷膠漆”比喻彼此友情極為深厚。元無名氏《鯁直張千替殺妻》楔子:“咱便似陳雷膠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離。”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輕時與同郡雷義結為知交。兩人一起研讀《魯詩》、《顏氏春秋》等經書,都是飽學之士。太守張云聞陳重之名,嘉許他的德才品行,舉薦他為孝廉,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請,張云不批準。
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為孝廉,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變故,舉債負息錢數十萬,債主天天上門索討,小吏跪求暫緩,仍無法通融,欲訴諸官府,陳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還債。小吏感恩戴德,登門拜謝,陳重若無其事地說:“這不是我做的,也許是與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償還的吧!”始終不談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個同事告假回鄉,忙中穿錯了別人的一條褲子回去。失主懷疑是陳重拿走,陳重也不置申辯,而去買了一條新褲賠償他。直到回鄉奔喪的同事歸來,才大白。
陳重與雷義兩人同時官拜尚書郎,雷義因為代人受罪,被免職。陳重也以身體有病為理由,辭職一同還鄉。后來陳重復出,任細陽縣令,頗有政績,舉措標新立異;又升任會稽郡太守,因為姐姐去世守喪,辭官離職;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雷義,字仲公,豫章鄱陽人。初時任郡府功曹,舉薦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備的人,卻從不夸耀自己的功勞。雷義曾經救助過一個犯了死罪的人,使他減刑得以贍養一家老少。這個人為了感謝雷義的再造之恩,攢了兩斤黃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
雷義堅辭不受。這個人沒法,只好趁雷義不在家時,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若干年后,雷義修葺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