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北定中原日 北定中原日是什么日
喜歡貓咪和養貓的小伙伴們,你們知道嗎?原來古時候我們的祖先們很早就開始養貓吸貓了,當今社會"愛貓人士"這個詞并沒有什么新鮮的,是我們out了。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養貓的歷史吧。
在我們的印象中,可能總是感覺古代的貓沒什么存在感,記得比較深刻的有雞、犬、牛、羊、馬之類的家禽家畜。在殉葬時,有的墓的主人會殉狗,但是拿貓殉葬的實在很少。其實呢,它們在古代還有其他的名字比如貍或者貙。
中國歷史上最早關于貓的記載
史上最早的關于貓的記載是在我國的《詩經》中,如果《詩經》里要描述某個地方物產豐富,那么就會說有熊有羆,有貓有虎。《左傳》里則說上古有四個兄弟,他們四人分別叫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把貓和老虎、熊、豹子相提并論可見貓當時應該是非常強悍,于是我們推測當時應該是還沒有把貓馴服吧,它們應該還是非常兇殘的野獸,肯定不像是我們現在養的貓,設想一下你給鏟屎的這家伙古代能和老虎一樣,說不定一爪子命就沒了,就感覺非常恐怖。
那么古代人是從啥時候開始飼養貓的呢?
這一點很難判斷。隋唐以前養貓的人很少,在戰國時期《韓非子》中提到:"使雞司夜,令貍執鼠"的說法,西漢初年的《禮記》中也提到:以前天子在每年的祭天大典中就有"迎貓"的習俗。這就說明可能當時的貓已經是被馴服了,而且能在祭天大典中登場說明其蔓延了很重要的角色。
在漢代的另一本書《說苑》中則說:"人們花一百錢買貓抓老鼠"的事情。這再次佐證了貓已經被馴服了,而且還成了商品,出現了賣貓的商人。最初養貓主要是用來消滅鼠害的,這可以從古人對"貓"字含義的精辟解釋中看出,宋代陸佃的《埠雅》說,"鼠善害苗,而貓能捕鼠,去苗之害,故貓之字從苗"。我國古代也有"貍處堂而眾鼠散"的記載,這里的"貍"指的就是貓。
我國養貓的時間較晚一些,《禮記》和《呂氏春秋》等史書中有關于貓的一些記載,并且有"相貓經"、"貓苑"等古籍文獻傳后世,這充分說明我國在春秋戰國以前就已經有養貓的經歷了。在唐代便有梅州貓、射陽貓和簡州貓等的記載。
讓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拿貓來作為咒術的媒介。在《隋書》中就記載了養貓進行巫蠱,以此來詛咒皇后。但是想想巫蠱的流傳,自從從百越之地流入之后才開始為人所知,就知道真肯定不是中原的傳統了。
唐朝時期"吸貓"風氣流行
時間線到了唐朝,唐朝時國家富強安定,這個時候人們酒飽思淫欲,就跟現在一樣刷刷抖音娛樂娛樂,但是古代沒有手機。于是他們開始吸貓了,喵星人不在只是家畜,而是變成了寵物,并且這個習慣流傳至今。于是人們對貓觀察的就變得很仔細,唐代有本書名為《酉陽雜俎》,其中說貓的眼睛早晨中午晚上都不一樣,而且鼻子很冷。當時還有迷信說,貓洗面過耳就是有客人要來啦。當時勸諫迎佛骨的韓愈還寫文章,名為《貓相乳說》說主人怎么樣,貓也就怎么樣;而李林甫因為笑里藏刀、陰險狡詐被人取外號叫為"李貓",這說明當時的貓也和現在一樣,沒事就往外跑,而且不回家非常善變。
當時的貓也是像國寶一樣,就跟現在的大熊貓一樣,還被贈送給其他國家。《廣辭苑》里曾有記載:日本四面環海并不產貓,奈良時代,日本遣唐使特地來中國引進貓。唐朝皇帝就送給日本天皇一只貓,這只貓應該也算是歷史上頭一只出國的喵星人了吧!
大宋滿朝"貓奴"
宋代從皇宮到民間,都盛行養貓。南宋孝宗皇帝當初被選為太子就與貓有關。《揮塵錄》有記載:紹興二年,沒有親生兒子的宋高宗,為了早日確定繼承人,下令宗正官查找皇室七歲以下的皇子十人,人宮備選。從十人中挑選了二人,一胖一瘦,原想留下胖的,賜給瘦者三百兩銀子讓他回家。還未等走出殿門,又被高宗叫了回去,想再仔細觀察一番。命令二人叉手并立,忽然一只貓從他們腳前超過,那個胖子便一腳將貓踢開了。高宗很不高興的說:"這貓偶然經過,犯得著將他踢開嗎?輕率如此,怎能擔當重任?"于是決定留下瘦者而將胖者遣送回家。這位瘦弱者,就是后來的孝宗皇帝。
這個朝代重文輕武,皇帝喜歡文臣,而文臣們呢,喜歡吸貓。這些文人們稱貓為"貍奴",而那些鏟屎官們就被稱為"貓精"。一心擔心國家安危的陸游就曾寫"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再想想他寫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真的是頗為唏噓。黃庭堅也曾行"買魚穿柳"禮,來把貓接回家,還給它起了個名字——'銜蟬'。當然不只文人詩里寫,畫里也有,譬如《冬日嬰戲圖》里就有貓的影子。
由于宋朝的經濟發展水平遠超過唐朝,所以呢,貓咪,便成為帝王將相、達官顯宦、文人墨客和市井俗人的寵物。
宋朝養貓熱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北宋開封和南宋杭州都有專賣貓食的市場,《東京夢華錄·諸色雜賣》說開封的市場上,"養貓則供貓食并小魚"。記載杭州的市場,"養貓,則供魚酋",繁華熱鬧的國都里,專門有出售貓食的市場,恐怕在中國歷代帝京中是少見的,也可想見宋代人對貓的喜愛程度。
明朝鏟屎皇帝——嘉靖。
他是歷史上土豪級的重度吸貓患者,別的皇帝最多畫畫貓、收藏收藏蓋個章、搞搞題字,而明世宗嘉靖帝完全把養貓這件事流程化、專業化,后宮三千佳麗不如貓,吸貓吸到20年不上朝,都不是說說而已。
為了養好他的宮廷貓,嘉靖帝專門在宮里創辦了一個特殊的管理機構貓兒房。明朝太監劉若愚在《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中這樣記載道:"貓兒房,近侍三四人,專飼御前有名分之貓。凡圣心所鐘愛者,亦加升管事職銜。"
有兩只貓憑借自己出色的長相和極通人性的高智商,深得嘉靖帝的喜愛。在古書記載中,它們分別叫做雪眉和獅貓。雪眉毛發卷曲呈微青色,雙眼晶瑩,雙眉潔白如玉;獅貓頸部毛長、頭大而耳短、兩眼圓睜、不威而怒,形如獅子。
后宮等著翻牌子的皇妃們等得望眼欲穿,但一只貓卻可以輕輕松松贏得帝王心,氣啊。在記載中"凡皇子女嬰孩時,多有被貓叫得驚風薨夭者,有誰敢言。"孩子都被貓嚇抽風了,卻沒人敢說什么,真的是寫實版的人不如貓。
雖然嘉靖皇帝愛貓如命,但也停不下時間,留不住生命。
愛貓死時,嘉靖帝悲痛不已,幾天不吃不喝,而后"制金棺葬于萬壽山之麓"…… 全金的棺材就算了,還為其造碑立冢,提名"虬龍冢",這架勢之大,令吃瓜群眾目瞪口呆。而且當時還要求大臣們為愛貓寫祭文超度,這命題讓眾多大臣感覺無從下手,畢竟以前都是寫政治報告的。但明朝人也不少,總是會有人才出現的,當時寫祭文寫得最好的那個人叫做袁煒,一句"化獅為龍"深得朕心,禮部侍郎立刻搖身一變成為少宰,時稱"青詞宰相"。憑借寫文章夸貓平步青云,也只有在嘉靖皇帝身上才會有這樣的事了。
古代原來也有吸貓的歷史,中國文化果然博大精深。
古籍上還有許多與貓有關的故事。例如《舊唐書·后妃傳》說:蕭良娣被囚,大罵武則天:"愿阿武為老鼠,吾作貓兒,生生扼其喉。"唐人張博愛貓,視事后歸來,數十頭曳尾延頸,盤接而入,常以綠紗為帷,聚貓其中為戲,時人稱他為"貓精"(引自宋錢易《南部新書》)。宋明二代貓在宮中皆有官員食俸,隨伴帝王為樂。民間養貓的珍聞亦不少,例如乾隆末年,杭州金某家素貧,因養貓致富,多達數百只,有飼養婢仆數人,貓死則墓葬。又俞母好貓,常畜百余只,雇一老嫗專事喂養,閨房之內,無處非貓。等等……
縱觀歷史,吸貓吸成嘉靖皇帝這樣的可以說很少見了,他的貓也絕對是數得上的貓生贏家,我們當然沒法像嘉靖皇帝一樣吸貓,但愛貓的心是相同的,希望每一只貓咪都在貓奴的照顧下茁壯成長噢。
Ps:現代社會,貓咪早已經成為風靡全世界的寵物伴侶,用自己的美麗、聰明、傲嬌、高冷、粘人等性格征服了許多人。縱然還是有些人怕貓,或不喜歡貓,但是請不要傷害它們,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