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蒙古有什么節日和風俗
蒙古族節日一: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都來參加比賽和參觀。大會第一項一般是摔跤比賽,摔跤手腳登高筒馬靴,下身穿寬大的綢緞摔跤褲,上身穿“昭得格”(一種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頸上圍有五彩繽紛的飾物“江戈”,仿古代騎士跨著大步,繞場一周。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先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技藝高超者可百發百中,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那達慕”大會又是農牧物資交易會。除了工業和農副產品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蒙古族節日二: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并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蒙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于此。
蒙古族節日三:燃燈節
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蒙古族節日四:過年
古代蒙古人把農歷春節&34;希恩吉爾&34;,即新年。也有稱&34;白節&34;或&34;白月&34;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于蒙古族春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五世達賴《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34;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并以此為蒙歷歲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34;。星宿月是農歷12月16日到1月15日,這與農歷前后相差一個月。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歷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34;春節&34;的由來。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以往,在祭祖儀式申,還要進行鍛鐵活動。蒙古族有個古老的《化鐵出山》的傳說,人們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傳說。這一夜燈火通明。有的還請來蒙古民間藝人說唱&34;烏力格爾&34;(蒙古書)。青年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參加歌舞的姑娘們則聚在一起耍&34;沙哈&34;(嘎拉哈,。普遍有守歲到午夜的習慣。
近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并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34;手把肉&34;,以示合家團圓。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節日服裝,聚于一堂,叩賀新年。首先由輩數最小的,向長輩拜年,依次進行;晚輩叩頭,平輩請安;并裝煙、敬酒、獻哈達。長者受禮之后,要向弟、侄、兒、孫們表示祝福。祝福完畢,要給孩子們一些禮物和&34;壓歲錢&34;。天一亮,家族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遠途的都要騎馬或趕車來。叩節、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結束。
在邊遠農牧區,正月十六清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常在一起嬉鬧的人還有&34;哈巴德&34;(打黑墨的習俗。就是在對方薪睡時,偷偷在他前額上抹黑,涂物多為鍋底灰。
蒙古族節日五:火日
火日,亦稱拜火節。它主要來自古代蒙古族對火的崇拜。祭火儀式是在農歷12月23日晚間舉行。有可能受了漢族臘月23祭灶的影響。但祭火的習俗卻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這是農歷年的前奏。祭火開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長者)先要擺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捆柴草點著,將黃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長者率領下,全家人向火堆磕頭。主祭人還要禱告說:-,年申多虧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凈的東西扔進了火里,請火神原諒,保佑明年五谷豐登,人畜兩旺,吉祥幸福。
蒙古族節日六:祭敖包
也是一項重要的節日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便成群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并將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們焚香燃燈,誦經念咒,乞求神靈保佑,群眾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牧業豐收年。
蒙古族節日七:麥德爾節
麥德爾節是紀念彌勒佛的節日,節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節日當天,每個黃廟都掛出彌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來寺廟敬獻供品,燒香叩拜。寺廟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沒有活佛則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達(旗長)帶領進行射箭、賽馬、摔跋等蒙古族傳統娛樂活動。
蒙古族節日八:點燈節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34;祖樂&34;,節期在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數量是按每個人的歲數來確定的,芨芨草頭上包有涂上黃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們將燈點燃后,從左到右轉三圈(如果有喇嘛,則由喇嘛領做),然后灑酒祭天、磕頭拜佛,祈求佛爺保佑長壽、平安。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面團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征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
蒙古族節日九:塔克勒干節
塔克勒干節蒙古族每年要舉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為中心的祭敖包活動,時間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豐美的高山丘陵處。祭敖包可能是來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對自然崇拜的表現。祭敖包時,同一部落的牧民們都騎著馬、駱駝,拿上酒肉等來到本部落敖包所處的山上。屆時,人們先獻哈達,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領著眾人繞著敖包誦經(此時婦女不能參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間,賜予人們平安無事;如果遇上旱災,那就祈求老天下雨,使大地水草豐盛,牲畜興旺。祭完敖包以后、開始進行賽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
蒙古族主要的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春節
蒙古族的年節主要是春節,蒙古族稱過“大年”。古時候,蒙古族將春節稱為“白節”,是最重要的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如今,蒙古族人們將農歷正月叫做“白月”。蒙古族崇拜藍色和白色,將藍色代表自己民族,將白色視為純潔、吉祥、神圣的象征。“白節”、“白月”,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是人們相互交往聚會的時節。
蒙古族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日,搞清潔衛生。臘月二十三日以后,蒙古族就準備迎春節。節前,人們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備下當年生長的公羊肉和各種奶制品,加上幾壇上好的美酒,然后開始“調馬”。除夕夜,蒙古族家家戶戶熏羊頭,煮羊蹄,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開始飲酒進餐。人們紛紛向老人、長輩敬“辭歲酒”,圍坐火塘吃餃子。
然后進行文娛活動,如聽藝人說書等,通宵不眠。有的蒙古族在院內燃起篝火,大家向火中扔羊跺骨、羊蹄子、房塔灰、酒、羊肉等;全家老少手拉手圍火轉圈,邊轉邊拍打衣裳。蒙古族男人們從篝火上跳躍,帶著美酒和烤熟的羊頭、羊蹄逐戶向村鄰致酒祝福。收禮者以同樣的禮物上門致謝。之后,一家人歡聚一堂玩“沙格”(嘎拉哈)、下寶根吉如格(蒙古棋)、12道、拉馬頭琴、四胡,歡唱祝酒歌慶賀吉祥,娛樂至破曉。
正月初一日出前,蒙古族在院中擺供焚香,男人們面向西南行三拜九叩禮祭天。回屋后,晚輩向長輩敬獻“新年碗”(碗內裝有酒或食品),祝長輩長壽。長輩以優美的頌辭祝愿晚輩新年愉快,并向幼童分發吉祥糕點,以示祝福。清晨,吃完餃子后,鄰里鄉親互贈新年飯(酒肉為主),相互敬酒,祝福安康快樂。然后身著節日盛裝的蒙古族人們,跨上駿馬,串家走戶,祝賀新年,給長輩叩頭祝愿,有的還邊歌邊舞。蒙古族男女青年還利用這個機會賽馬,彼此相互追逐,氣氛熱烈歡樂。這一活動延續至正月十五。
蒙古族興畜節
興畜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從事畜牧業的蒙古人,要為牲畜舉行儀式,稱為興畜節。有的地方日期不固定,選在正月至清明前的某日。這節日起源很早。這天蒙古族把所有的牲畜集中到一起,查看牲畜的膘情,研究接羔、接犢的安排,并給種畜掛五色綢帶,請喇嘛念經。大家圍坐在一起敬酒祝福。設鍋灶,備佳肴,大家共進餐。然后舉行文體活動,顯得很熱鬧。
蒙古族打谷場節
蒙語稱為“烏圖如模塔里呼”,是蒙古族的節日,這節可能是從興畜節演變而來的。在東部從事農業的巴林旗等蒙古人,常在打谷以前擇吉日舉行,對打谷場上使用的工具都要擦一下,并誦念祝辭,用各種食品供祭,從事打谷勞動的蒙古族人要叩頭,然后互相敬酒聚餐,最后進行各種文體活動。
蒙古族打馬印
打馬印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清明節或端午節前后舉行。在節日這天騎手們每套住一匹烈馬,便有執印者在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一個印記。屆時,蒙古族在指定的草場燃起篝火,挑一名德高望眾、騎技精湛、烙技嫻熟,通曉馬性的牧人執印。參加套馬的蒙古族騎手一字排列,然后有人向他們敬獻哈達,表示祝福。
這時印橫在火中烤紅,高呼打印開始,眾騎手個個橫桿立馬,把馬群團團圍住,頓時人呼馬嘶,蹄聲雷動,場面異常壯觀。觀賞套馬的人,不僅來自草原,四面八方的群眾都有,使觀賞者大飽眼福。蒙古族的姑娘們也趁機選擇情人,而這也正是蒙古族小伙子一展自己套馬技藝的關鍵時刻。
據說,蒙古族打馬印,源于12世紀。相傳成吉思汗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在馬身上打印記來代表各部。這種方法既簡單又易識別,之后逐漸成為草原上的一個盛會。
如今,在實行半農半牧后,打馬印的方法發生了變化,即由原來在草原緊張激烈的套馬改為在畜場徒步套馬。
蒙古族魯班節
魯班節是居住在云南省南部通海縣一帶的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節期三天。
遠在公元1253年,蒙古族的祖先,在元朝時隨軍從古老的蒙古大草原來到祖國西南邊疆。他們由于長期與其他少數民族生活在一起,隨著環境的改變,由牧民變為漁民,后又變成了農民。根據社會需要,還從兄弟民族那里學會了建筑技術,并精益求精,修建了很多建筑物,這些建筑物都優于其他同行。他們所修建的房屋別具一格,不僅造型美觀、別致,而且經久耐用,成為滇南有名的土木建筑者,深受人們的稱贊。當地蒙古人民也以此為自豪。為了紀念和慶祝他們在土木工程上取得的成就,把傳說中魯班向徒弟贈送“木經”的日子,即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
據傳說,蒙古族這些技藝最初是一個聰明的后生旗勤學到的。旗勤先是拜魯班為師,學到了一手漂亮的木工活。后來他辭別魯班,周游各地,又學到了石工、竹工等手藝。由于他技藝精湛,品格高尚,人們都稱他“旗班”。但旗勤總忘不了魯班對他的啟蒙之情,每年農歷四月初二,在魯班授予他“木經”這個日子,他總要召集全體學徒,向他們講解“木經”,讓即將出師的徒弟進行鋸、推、鉆、刨等技藝表演。旗勤去世后,四月初二這個節日就永遠流傳下來,人們稱之為“魯班節”。
現在的魯班節,蒙古族村民均要殺豬宰羊,搭臺唱戲。外出的蒙古族建筑工匠們無論路途有多遠,都要趕回來在家歡度節日。人們把大殿里的檀香木魯班像請出來,到蒙古族各村游行一周。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宣揚魯班功績,十分熱鬧而隆重。同時,還有舞龍、跳舞、劃彩船等,然后,匯集到廣場唱歌跳舞,十分歡快。節期持續三天。此時,若有哪位工匠不回縣城來過節,各村人會瞧不起他,認為他是個不敬師、不愛賢、不守禮義的人。節日后正是滇南農忙季節,開始收割小麥、油菜。直到翻田、耙池、插秧結束,工匠再外出干活。
蒙古族獵日節
獵日節,是內蒙古東部地區呼倫貝爾盟一帶的人民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節日的當天,無論是天晴還是天陰,各村蒙古族獵人都要按傳統習慣,騎著馬,背著槍,挎著刀,帶著獵犬和“布魯”(打野獸用的拐形小木棒,這是木制一斤左右重的打獵工具,投擲出打到獵物的概率很高),上山打獵。獵日進行圍獵,要推舉一名德高望重的好獵手當打大圍的總指揮“阿賓達”。圍獵開始,獵人分組從不同地方進入圍場,從不同方向逐步縮小包圍圈。中午時分就地野餐。下午圍獵進人高潮。此時,獵物也逐漸集中,獵人也漸漸地集中到一塊,比賽獵技,大量的動物成了他們的戰利品。當他們興高采烈呼喊著凱旋歸來時,村民們便集中到村口,列隊歡迎獵人們滿載而歸。
關于節日的來歷傳說各異。有說,古代蒙古族部落遭到異族襲擊,由于人們都去打大圍(這次打獵是五月初五),敵人侵擾撲空,一場報復性的仇殺也得以幸免。從此,蒙古部落每年這天總要去打大圍,一來是讓人們提高警惕,時刻嚴防來犯之敵;二來是加強軍事演習,提高軍事技能。另一傳說講,成吉思汗因坐騎受驚落馬摔傷致殘,病死于五月初五日。后人于五月初五日圍獵,射殺野獸,免得它們再驚嚇了戰馬,同時也是為了緬懷、感謝圣王恩德。
蒙古族祭成陵
祭成陵是蒙古族傳統的節日祭祀。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五月十五、九月十二和十月初三舉行。
《蒙古秘史》記載:“那年春間,俺巴孩皇帝的兩夫人斡兒伯、莎合臺,祭祀祖宗時,訶額倫去得落后了,祭祀的茶飲不曾與。”這是早期的蒙古族氏族部落的祭祖。《元史》載:“其祖宗祭享之禮,割牲,以蒙古巫祝致詞,蓋國俗也。”這是蒙古族家族的祭祖。至元三年,太廟成,定八白室,每年十月享祭祖宗于太廟。明代時,蒙古人還祭祀成吉思汗及其所屬的“八白室”,明代中葉以后,在孵爾多斯伊金雷洛,由達爾哈特部負責祭祀成吉思汗,稱祭成陵。按照傳統的習慣,一年四季分季進行祭祀,舉行儀式,牧民們匯聚到陵前,懷著崇敬的心情,悼念這位名震中外的“一代天驕”。
屆時,蒙古族人民聚集成陵,在被稱之為成吉思汗親兵衛隊的達爾息特人的引導下,進行祭奠。
祭奠者先到廟外正南百步遠的金柱處繞柱三圈,到99人方止。又到距金柱81弓處向外灑馬奶,再繞柱旁拴系的大馬及小馬駒。繞柱行走時,亦用小木勺舀奶汁揚之。繞畢,由守陵人把奶盛在銀碗中扣于馬背,馬若受驚蹦跳,使碗落地,則要重新扣上。儀式完畢之后獻酒。
獻酒人跪于殿外,守陵人從獻酒人壺中將酒倒入兩個酒杯里,再由獻酒人用長方盤端入陵殿。獻酒完畢,再獻哈達、蠟燭、香和整羊。隨后,投一小塊羊尾油于香案前火盆中,接著焚燒哈達碎片,用大銀杯輪流跪飲燒酒,再吃一小塊羊肉。所有祭奠者可自愿捐獻錢上供,數量不等。守陵人回贈給祭奠者白包一個,內有鼻煙少許,皮條一塊,碎哈達一塊,被視作祛邪防災的圣物。祭奠儀式結束后,還要舉行跑馬、射箭、摔跤比賽和歌舞活動。
祭成吉思汗陵活動,在蒙古人民心中古老而又神圣,有著悠久的歷史。人們正是利用這個節日祭奠,表示對成吉思汗這位在歷史上功績卓著,英勇善戰的蒙古族英雄的贊美和敬重。
過去,對成吉思汗陵宮的各種祭奠,每年多達30余次。現在改為集中幾日祭奠。這座陵宮坐落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中部的伊金霍洛,規模宏大,建筑精巧,造型別具特色,陵宮正廳有五米高的成吉思汗塑像,供人們祭祀和敬拜。
蒙古族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敖包”是蒙古語的譯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積成的石堆、土堆。敖包,蒙古族認為是神靈的所在地。敖包的形式大體一樣,即在圓壇之上堆積石頭為臺,臺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層,重疊成圓錐體,周圍涂白土,高約十余丈,形似烽火臺,遙望又如尖塔。“敖包”的數目,各地不等,有的是單獨一個,有的則是敖包群。最著名的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貝子廟的十三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草原的一個節日。一般一年一次,祭祀的時間,各地不一,有的六月初三;有的在水草豐茂的夏秋季節舉行。蒙古族帶著肉、奶酒、奶食品等各種祭品,匯集到敖包處,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屆時,敖包上插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旗上寫經文,并請喇嘛來焚香點火,誦經念咒。大家跪拜祝福,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塊,進行修補,并在敖包頂上懸掛新的五色綢布條和蟠等,祈求吉祥、人畜興旺。大家一起圍著敖包,從左向右走三圈,祈神降福。
祭祀儀式各地也不完全相同,祭祀禮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四種:血祭,即是把自己喂養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酒祭,是把鮮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灑在敖包前;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燒一大堆干樹枝,或一大堆牛、馬、羊糞,各戶走近火邊,念自家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瑪哈”(羊肉丸子)投到火里,燒得越旺越好;玉祭,以玉為供品,這種禮俗,現在一般用一些硬幣和炒米等物替代。
敖包祭祀禮儀結束后,要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此后,參加祭祀的蒙古族人開懷暢飲。男女青年往往借此機會相見,登高游玩,相互追逐,訴說衷腸。電影、小說中的“敖包相會”就是描寫這種場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廣大牧民思想觀念的更新和科學水平的提高,祭敖包后來改成了舉行那達慕大會。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就是蒙古族慶祝豐收、游藝歡樂的意思。“那達慕”大會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古老而神圣的,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蒙古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它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故又有敖包那雅心之說。最早記載“那達慕”大會的是1225年用古蒙古文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這篇石刻記載道:成吉思汗為了慶祝征服花刺子模的勝利,在布哈蘇齊海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幾處提到過射箭比賽。后來,凡是牧馬較多的部落舉行“那達慕”大會時,除了舉行射箭比賽,都要舉行賽馬比賽。在蒙古族文學巨著《江格爾傳》和《格斯爾傳》及其他民間文學作品中,都對賽馬有過精彩的描述。摔跤則更為普遍,一般的“那達慕”大會,多以摔跤比賽為主。
據研究,早在匈奴時代,這三項活動就已成為北方游牧民族娛樂和習武的手段。到了金代,對三項活動的優勝者給予獎勵已形成了制度。13世紀初,蒙古族的首領們每年舉行忽力勒臺(大聚會),除了制定法規、任免官員、獎功懲罪等外,還舉行規模較大的“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和摔跤中的某一項比賽。到了元、明兩代,就把這三項比賽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男兒三項游藝為主要內容的“那達慕”。當時的“那達慕”大會的祝詞中說:“得心應手的馬頭琴聲,悠揚動聽;潔白無瑕的哈達,閃閃發光;傳統的三項那達慕,接連不斷;蒙古族的大力士,整隊上場。”14世紀末,記載蒙古族風俗習慣的文獻中說:舉行婚禮或射箭、賽馬、摔跤等那達慕開始的時候,蒙古族長者都要舉起盛滿鮮奶的銀碗和哈達,朗讀祝頌詞。如土爾息特蒙古族射箭祝頌詞是這樣說的:“你擎起萬鈞弓呀,搭上了金色的利箭,引弓如滿月,啪地撒放扣環。你能射到聳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飛翔的大雁。啊!祝福你啊,你這生銅熟鐵般的大力士。”由此可見,那達慕大會確實盛況空前,在蒙古族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時,“那達慕”大會逐步變成了由蒙古族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其規模、形式和內容較前均有發展。當時的蒙古族王公以蘇木(相當一個區)、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并對比賽勝利者分等級給予獎賞和稱號。但當時由于蒙古族王公貴族的操縱,優秀騎手和摔跤手常被王爺征走,因而冠軍常被王爺的摔跤手、賽馬手獲得。
這些人遂淪為王爺的家奴和顯耀威風的工具,“那達慕”大會也成了王公貴族爭名奪利和尋歡作樂的場所。那時的“那達慕”大會,主營是為貴族和喇嘛服務的。若遇王爺登位,或是一年一度的“祭敖包”,統治者利用“那達漚”大會來強迫牧民們給王爺敬獻最肥的牛、羊、馬和最好的各種皮毛,還要挑選最漂亮的姑娘供王公貴族和喇嘛玩樂。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后,那達慕才真正成為蒙古族廣大牧民自己的盛會,成為蒙古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如今的那達慕由于融入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其內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豐富和發展。內容除體育、文藝表演外,還有表彰先進、推廣科學技術、舉辦各種展覽并舉行城鄉人民的物資交流活動等。二十世紀80年代,“那達慕”大會已賦予了新的內容和新的意義。“那達慕”大會,一般以旗(縣)為單位舉行,也有以盟(專區)、自治區(省)的名義召開的。黨和政府非常重視蒙古族人民的這一傳統盛會。那達慕大會已演變成為對外開放、交流的國際性重大集會,增添了對外貿易、旅游等新內容。每當舉行“那達慕”大會時一都有大量花色品種齊全的商品,供牧民們自由選購。興安地區每逢那達慕,牧民們便穿上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擁向大會會場。綠海無垠的草原上,彩旗飄揚,車水馬龍,場面極其壯觀。遠處,牛羊歡叫,牧馬追逐,各種機動車馬達轟鳴,車輪滾滾;近處,奶茶飄香,攤點星羅棋布。前來趕會的蒙古族牧民熙熙攘攘,到處是殷殷問候,到處是笑語歡聲,組成了一曲歡樂的草原交響曲。
“那達慕”大會,每年都在七八月間牧業豐收的黃金季節舉行。這時,內蒙古草原,秋高氣爽,風和日暖,綠草茂盛,羊肥馬壯,一派豐收景象。蒙古族牧民們身穿五顏六色的節日盛裝,帶著豐收的喜悅,騎著駿馬,領著駱駝隊,趕著牛車,唱著牧歌,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那達慕”大會,上級和兄弟旗、縣也派出代表團前來慶祝。
“那達慕”大會一般為期七天。大會前,蒙古族男女老少或騎馬,或趕車,或乘汽車,穿上節日盛裝,遠行百里、千里,不辭勞苦,成群結隊匯集到大會的廣場,并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了白色蒙古包,宛如天邊飄來的朵朵白云;會聚地區彩旗招展,羊牛歡叫,牧馬嘶鳴,把草原裝點的更加迷人。牧民們帶來很多東西,有的把蒙古包也搬來了。會場四周,除蒙古包外,還搭滿了臨時百貨攤、收購站、小吃部、食品店、水果攤,商店里擺滿了蒙古袍、高筒馬靴、各色皮襖、金銀首飾等等,真是琳瑯滿目,應有盡有。牧民們自豪地把“那達慕”大會的貿易市場,比作北京的王府井、大柵欄,草原上的小上海。
“那達慕”大會內容豐富多彩,但最吸引人的仍是傳統的“男兒三藝”。即:騎馬、射箭、摔跤的比賽。附近兄弟旗、縣都要組織摔跤隊、賽馬隊、射擊隊前來參加比賽。蒙古族人民酷愛摔跤,喜歡騎馬及射箭。內蒙古草原沒有不會騎馬、不會摔跤的蒙古族小伙子。他們從兒童起就受到父母、親友的嚴格訓練,使“男子三藝”運動,長盛而不衰。在古代,大草原上常以摔跤這種形式選拔英雄,蒙古貴族也常以這種形式選擇女婿。因為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摔跤不僅是力量的展現,同時也是智力的較量。賽馬是“那達慕”大會上最牽動人心的節目。由于過去蒙古族大都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馬成了這種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支撐,行軍打仗、狩獵游牧、商貿交流甚至餐食飲品都離不開馬。正是基于這種生產生活的需要,蒙古人從小就開始練習馬術,精湛的騎馬馭馬之術是每一個蒙古人特別是蒙古男人的生存之本。
在這樣的生產生活實踐基礎上產生了賽馬活動,并逐漸演變為一種民族體育、娛樂項目。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官辦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半年、一年或兩年舉行一次,對競技優勝者分別給予馬、駱駝、牛、羊和磚茶、綢緞等物品的獎勵。
蒙古族人特別喜愛摔跤比賽,那達慕大會第一項往往就是摔跤比賽。參賽者身穿傳統的摔跤服,坎肩大多用皮革或多層帆布做成,綴有閃閃發亮的銀泡或銅泡,脖子上圍著鮮艷的飾物“江戈”,背上飾有銅鏡或“吉祥”圖案,腰系紅、藍、黃三色圍裙,下著白色肥大的褲子和繡有吉祥圖案的套褲,腳蹬蒙古靴,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顯得個個威武雄壯。蒙古族摔跤手們唱著摔跤歌、跳著摔跤舞,精神抖擻地來到主席臺前,鞠躬行禮,然后開始摔跤。比賽名額一般為128名,采取淘汰賽,獲勝者由大會發給獎品和獎金。摔跤比賽的儀式非常隆重。
比賽開始時,這些彪形大漢們依照古代蒙古族騎士的樣子,揮舞雙臂,口一唱摔跤歌“布和干塔爾見!布和干塔爾見!”(放出你的勇士!放出你的勇士!)以催促對方上場。選手們繞場一周,相互鞠躬致意后,比賽正式開始。每場比賽一般都是三四對同時進行,選手們先是低頭瞪著對方,然后就像猛虎一樣撲上去,雙方你揪我拉,互不相讓,都使出看家本領以圖制服對方。
比賽方式一般采用砍、絆、纏、推、拉等方法,不許抱腿和跪腿摔,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者為敗。榮獲全旗冠軍的摔跤手被稱為“納欽”(雄鷹),受到蒙古族人們的崇敬。
賽馬也能吸引眾多的觀眾。賽馬比賽項目有兒童短途賽、少年長途賽和成年短途賽,也有蒙古族青年女子短途賽。兒童15公里賽,騎手年齡要求在十一二歲,賽馬是三歲小馬,兒童由家長從會場帶到起跑處,然后再往會場跑。少年30公里賽,騎手的年齡規定在十六七歲左右,賽馬是五歲以上的成年馬。騎手們一早就騎著馬來到大會會場,接受主席臺的檢閱后,小跑到30公里外的起跑點,然后起跑來到會場。賽前一個月,騎手們就作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挑選駿馬,精心飼養。比賽時,騎手們把馬打扮一番,頭扎彩綢,背備馬鞍,顯得十分神氣。比賽開始前,騎手們身著華麗彩衣,腰扎彩帶、頭纏彩巾,在賽場上一字排開。只聽一聲號響,騎手們便揚鞭策馬,你追我趕,奮勇爭先,場面十分緊張、激烈。觀眾們則個個繃緊心弦,吶喊助威,歡呼鼓掌。先到達終點者為勝,成為草原上最受人們贊譽的蒙古族健兒。姑娘們都紛紛上前祝賀,為騎手披紅戴花,大會獎給冠軍一匹馬。賽馬結束,有專人唱頌馬詞,并往名列榜首的駿馬身上灑奶酒或鮮奶。
騎馬射擊:蒙古族騎手們要在飛奔的馬背上進行單手托槍和雙手托槍射擊,百發百中者被譽為草原特級射手。騎馬劈刀:在比賽場的兩側,樹立小旗桿或草人,騎手在飛奔的馬上,刀起“頭”落,又快又準。比賽前,蒙古族射手們身穿彩色蒙古袍,背上弓箭,騎馬到起跑線,待長者唱完射箭祝頌詞后,號令一下,射手們便躍馬進人跑道,他們嫻熟地在馬背上抽弓搭箭,對準靶心射去。技藝高超者可百發百中,不斷博得觀眾叫好,優勝者可獲重獎。
大會期間,除文藝表演團體外,還有兄弟旗、縣的烏蘭牧騎也紛紛趕來為大會演出。“那達慕”盛會上的體育比賽和文藝表演,使整個草原充滿著節日祥和的氣氛,牧民們一直沉浸在歡樂愉快之中。今天,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那達慕”大會已經成為蒙古族的盛大傳統節日。在那達慕大會上,人們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力和美,盡情地抒發愛與追求,整個場面給人一種粗獷、奔放、熱烈的感受,表現了蒙古族人民勇猛、強悍、進取、奮發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他們崇尚威武雄健、力量和壯美的審美意識。
可以說今天的那達慕是草原勞動人民慶豐收、慶團結、慶勝利的歡樂節日盛會;是蒙古族以民族體育比賽為主,兼有文化娛樂、藝術欣賞、信息交流、經濟貿易等內容的多功能的文化體育盛會;是充滿團結友誼之情、體現改革開放奮進精神的盛會,盡展了草原人民的風采。“那達慕”大會越辦越紅火,越辦越興旺。
蒙古族馬奶節
蒙古族的節日活動都是隨季節而進行的。當春季來臨時,萬物復蘇,原野披綠,五畜繁殖,此刻草原上要舉行祈求五畜興旺的祭祀活動;當奶食季節開始和結束時,草原上要舉行馬奶節和禁奶祭;給牲畜打戳子、剪羊毛,打鬃、撰氈時還要舉行慶賀集體勞動成果的慶祝宴會。這些,就是游牧民族的傳統盛會,蒙古族草原人的重要節日。
馬奶節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部分地區的蒙古族牧民過的傳統節日,每年八月底舉行,為期一天。這是蒙古族為祝健康、幸福、吉祥而過的盛大節日。
節日期間,人們主要食用奶制品,奶干、奶酪、奶豆腐、馬奶等,并要殺羊宰牛,炸果子,煮手抓肉。節日前一天,把奶桶擠滿,發酵,釀成奶酪,一大早蒙古族牧民們或騎馬或坐勒勒車,或搭乘汽車,趕往會場。當太陽升起時,該節日的主要活動項目—賽馬便開始了。參賽的全是年滿兩歲的小馬,它象征著草原的興旺、發達,也喚起人們對馬奶哺育的感激和敬意。賽馬場上,人歡馬叫,氣氛熱烈。騎馬技術高超的小伙子,頭扎彩綢,腰系五顏六色的彩帶,隨著發令的槍響,他們催馬向前,人們為之吶喊助威,取勝者將得到物質的獎勵。而后有摔跤、拔河、投擲,以及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
在舉行馬奶節的慶祝會場,正面坐的是長者,建設草原的英雄模范和旗、鄉干部及應邀而來的尊貴客人,左右兩邊是男女牧民、兒童等,過路人也歡迎參加。會上村長向眾人敬酒干杯,向受人尊敬的蒙醫獻禮。有的朗誦為馬奶節寫的詩,有的拉起扎彩綢的馬頭琴,載歌載舞,節日從早到晚持續整整一天。
蒙古族過小年
農歷臘月23日,是蒙古族祭祀火神的祭火節,又稱“過小年”,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有些地區不在23日祭火。據傳,這是因為成吉思汗時代,一些部落在23日那天正遇敵人襲擊而耽誤了祭火。從此,蒙古族把祭火日改為24日。
祭火之俗在蒙古族各部落中甚為普遍,祭祀方法基本相同。每當祭火節來臨,蒙古族家家戶戶從早晨起來便開始緊張地收拾院落,打掃房屋等處,掃凈過去一年“積攢”的所有塵土,把屋里屋外打掃得整潔有序,煥然一新。同時,還要洗測全部火灶器具,尤其要清理灶火灰燼。
然后,要提前準備好祭火所需的干柴。
蒙古族對火神十分崇敬,認為火神可以賜予人們幸福與財富,稱三天為舊火,30天為月火,360天為年火。小年正是送火神爺的年火日子,因此特別熱鬧。蒙古族人民認為,火是家族興旺發達的象征,也是圣潔、干凈的象征。它不僅給一家人帶來光明和溫暖,還用它永恒的熱情溫暖著人間。因此,對蒙古人民來說,灶與佛完一樣是極其神圣的。這天,要在“灶神”神完前燒香,供獻牛羊肉、黃油、奶皮、糖果等食物,名為“祭灶”,全家團聚歡樂。
晚上,把事先準備好的草或獸糞,用火點著,再從各樣供品中取出一點,投進火堆。蒙古族全家老少對著火焰向火神爺禱告,名為送灶神。
蒙古族的習俗都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騎馬或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時,不能從人家的門口或“馬尼宏”桿子中間穿過去,也不能跨越套馬桿。接近主人房舍時,要輕走慢行,早點下馬下車,一為尊敬主人,二不驚動畜群。馬絆子要大頭朝上掛在馬鞍上,馬鞭子不能帶進屋里去。進入蒙古包前要把馬靴放在門外。入包時,不能踩門檻。進包后坐在包邊。
蒙古族牧民喜雙不喜單,所以,若給主人贈送禮品,每類物品最好是成雙成對的。到牧民家,請先向主人問好,然后再問天氣和牲畜情況,即使當時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你也要說吉利的話。不要一進門就坐到炕桌的正面位置上,假若主人謙讓,當然也不必過分客氣。不過入座一定要雙腿盤起,盡管這種坐式對你來說很不舒服。切記不可坐鍋臺,即使天冷,也不要到火爐或灶火上暖腳。主人敬酒時,要用雙手接過。不要用左手給主人遞東西。酒宴上,不論接酒還是敬酒都要把挽起的袖子放下來。
離包時走原路。告別主人時,主人返回蒙古包后,再上車或上馬。主人獻茶,客人應欠身用雙手去接。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方。如包里有病人,門外右側則縛一條繩子,繩子的一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不能用煙袋或手指指人,蒙古族忌諱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蒙古族婦女坐月子,滿月前不能進家串門,他們在門口做的標記是:生男孩的,門的右邊掛著由哈達或棉布包裹的樹枝(似弓箭)。倘是女孩,門的左邊掛的是紅布。嚴禁客人打罵狗。對拴有紅布的牲畜,絕對禁止使用。參觀宗教儀式時應注意:不要魯莽介入;參觀時不妄加評論,不喧嘩;不模仿;不吸煙,不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