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不安的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這是一個無比推崇外向者的社會,那些不善于在陌生環境表現自己的內向者則總是被漠視,甚至是嘲諷、低估的對象,其實這是極為錯誤的想法,內向者同樣具有其性格優勢。
內向=害羞?
首先,內向等同于害羞嗎?很多人總把內向和害羞聯系在一起。事實上,內向的人在尷尬人多的場合并不會感到局促不安,反而會以一種舒適的感覺去了解他人,他們以旁觀者的跳脫身份細細觀測周遭的每一個人,內心波瀾不驚、沉穩有度。
而害羞的人在社交場合可能連手往哪里放都不知道,他們眼神中流露的盡是閃爍的目光。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學生時代的上臺發言,相信你一定還記得,每到萬眾矚目的時刻都有哪些令人記憶猶新的面孔。
必定有那么一個人,平時非常健談或者說是大家的開心果,可一到這種正式的場合,雙手顫抖、音速加快給人很大的反差感,而這就是害羞的表現,開朗外向的人也會如此。
也總有那么一些人,平時內斂不愛說話,可輪到他上臺發言時,卻是頭頭是道、娓娓動聽,給人很大的反差感。故而內向不等于害羞,如果低估了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某天他的壯舉可能會令你大吃一驚。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必去高估一個外向的人,他們很可能只是色厲內荏。
普京大帝年輕的時候在紅旗學院上課能做到不泄露真名,每次聚會沒酒喝會偷跑出去買酒,他一直沒有很多的朋友卻倍受身邊人尊重,最終他成為了俄羅斯總統。很多時候,內向者心思縝密、遇事不驚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擁有不同的源動力
此外,內向者和外向者擁有不同的源動力。何為源動力?
那是促使你活著和享受生活的源頭因子,類似于信仰,一個人一旦失去了信仰,精神必然崩潰。
外向的人的源動力莫過于人群、社交,如果讓外向的人獨處,他們很有可能會精神萎靡,完全找不到事情做,閑得慌。對他們來說,與社會隨時保持聯系,隨時掌握關系動向是精神所依。
而內向者則不同,他們往往更耐得住寂寞,獨處時也能給自己找到樂子,并在這個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天賦與潛能。
數據顯示,80%的畫家、作家都是性格偏內向的。因為打磨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安靜的狀態才能完成,所以,內向者更易激發出藝術細胞與各項藝術天賦。
《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雙腿癱瘓后,完全變了一個人,變得沉默寡言、內向,這樣的轉變雖帶給他極大的精神壓力,卻也催發出了他的文學細胞。殘疾的生活讓內向的史鐵生能在公園里坐一下午。
這樣的高專注度使他邏輯思維縝密,更易發現常人不能體察到的情感聯系,同時也讓他深刻地明白了母親對于他深沉的愛。縱然內向,可內向者源動力使他們想常人所不能想,為常人所不能為。
從語言心理學角度看,話說得太多、太滿往往招人厭煩,少說話多做事的人則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
內斂的人不愛說話,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他人的不安。人往往是自私的,希望自己能夠被傾聽、被重視,而不是被反駁。所以,內向的人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哪怕他們不說什么,訴說者也能感覺到內向者的沉靜和忠實性并因此信任他。
就拿我們的身邊人舉例,你更愿意把悄悄話說給內向的朋友還是外向的朋友呢?相對來說,外向的人更能解悶,而內向的人如同樹洞可以收集你的喜怒哀樂。外向更像是表面工作,明明敗絮其中卻表現的無與倫比,內向的人則里外如一讓人相信。
相對于外向的人把時間花在社交上,內向的人把許多時間集中處理可稱為工作上的事情,當然更易獲得成功。更何況內向的人隨時機敏,能更好把握世事動向。
從小就給我們帶來歡樂的周星馳,就是這樣一個內斂的人。他在片場時總是不茍言笑,親自教人怎么演戲,大到一個動作,小到一句臺詞里的一個字音,都要做到極致。
很多內向的人以高要求嚴格約束、管控自己,怎么可能不獲得成功?成功的道路是座高山,唯有耐得住、忍得了的人才能攀巖上去,內斂的性格自然讓內向者更具有優勢。
內向與外向各有優缺點,身處現代“陽光開朗活潑”教育理念的我們需要明白,永遠不要低估內向者的潛力,也不要看輕他們的所作所為,在眾人把酒言歡時,那個內向者只淡淡笑著,內心或許想到的是我們所不能及的廣闊世界。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os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