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的功效與作用 十大致癌野菜馬齒莧
魚腥草,又稱折耳根,是西南地區一種藥食同源的風味野菜。但嫌棄它的人說,那氣味仿佛是10倍濃縮的魚腥味加上肥皂味,還有人說像腐爛的田螺,一口咬下,恨不得立馬吐出來。而在云貴川人眼里,是日常吃草,下飯必備的美食。這真的是應了那句話“外地人說臭,本地人說香”。
不過關于魚腥草的爭議,不僅僅在于難吃的名聲,更多人討論的是“它是害人草,會傷腎、會致癌嗎?”到底是真是假,那為什么西南地區的人如此想不開還經常吃,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下。
01
流言:魚腥草真的有消炎的作用
分析:假的,別指望了;炒熟、加熱這個功能就沒了。
魚腥草有一定的抗菌消炎效果,主要是因為含一種叫魚腥草素的化學物質。但絕大多情況下,魚腥草只作為蔬菜來食用,而炒熟、加熱都會把魚腥草素破壞掉,也就沒有抗菌功效了。所以,不建議把魚腥草當做藥物食用。
況且魚腥草作為藥物使用時,主要是以口服液和顆粒劑形式,但仍然有一定副作用,比如咽干、胃灼感、心悸、手發抖等。所以服用此類藥物,一定要咨詢醫生或執業藥師。
02
流言:魚腥草中含有毒物質馬兜鈴酸,吃了之后會造成腎損傷甚至致癌
分析:假的。實際魚腥草里面沒有馬兜鈴酸,而是馬兜鈴內酰胺,它們算是兩種不同的物質。
馬兜鈴酸,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為1類致癌物,對腎臟確實有損害。它是馬兜鈴屬植物所含有的一種特殊成分。而這又關魚腥草什么事呢?魚腥草含有馬兜鈴內酰胺,它是馬兜鈴酸在肝中的代謝產物以及在自然界廣泛獨立存在的一種成分。[1]
但是呢,魚腥草不屬于馬兜鈴屬植物,在植物分類學上屬于雙子葉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屬。單純從植物屬性看,是不同目不同科不同屬(植物學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這差的可不止一星半點,可類比成動物界“兔子和老虎”的區別。
其實魚腥草正式的中文名就是蕺菜,因民間常挖根食用,就有了“蕺兒根”的俗稱,久而久之在西南地區方言的演變下就成了“折耳根”。
03
流言:聽說有毒的馬兜鈴內酰胺I就存在于魚腥草里
分析:假的。毒性最大的馬兜鈴酸和馬兜鈴內酰胺I這兩種,魚腥草都沒發現。
馬兜鈴內酰胺是一大類化合物的通稱,部分確實有毒,其中馬兜鈴內酰胺I為主要毒性成分,它是馬兜鈴酸I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之一,參與了腎細胞毒性。
也就是說,馬兜鈴酸和馬兜鈴內酰胺都不是單純的某一種物質,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馬兜鈴內酰胺都會損害腎臟。
魚腥草中只分離出的馬兜鈴內酰胺AII、 馬兜鈴內酰胺BII、馬兜鈴內酰胺FI,目前也只是體外細胞實驗證明魚腥草提取物中含有毒物質,對肝細胞的損傷大于腎細胞的細胞毒性。[2]還需進一步采用體內實驗等安全評價方法進一步評估。
04
流言:折耳根最好還是不要吃,有毒
分析:假的,過于絕對。魚腥草不是不能吃,只是說吃多少是一個安全的量,目前還沒有確切數值。
結合目前魚腥草科研數據,總體認為有毒的證據強度還比較弱,基本無需擔心。魚腥草中總馬兜鈴內酰胺的含量遠低于毒性藥材中馬兜鈴酸的含量。要真的說,用馬兜鈴酸的藥材臨界劑換算,要達到中毒劑量,鮮魚腥草的服用量為2.3-60kg/d。[3]而我們知道,魚腥草本身又不是日常主菜,一天也不至于吃4、5斤,食用量本身也是很有限的。
最直觀的,即便是云貴川人們常年有吃魚腥草的習慣,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過有關吃魚腥草導致腎損傷中毒的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魚腥草「致癌」,吃燒烤和抽煙致癌會更明顯,還不是有人喜歡吃、喜歡抽。這個就涉及到不同人對已知風險的接受程度不同。像西南地區或愛吃魚腥草的朋友,知道它「有毒」,但還是會吃,因為權衡后發現帶來的健康風險要小于吃它的愉悅感。所以,自己做到風險自知、合理飲食就成了,也完全沒必要一棒子打死,直接定性為能吃或不能吃。
想吃就吃些,當季的時候,解解饞肯定是沒問題的。不過像孕期、哺乳期處于特殊生理階段,筆者覺得,謹慎起見,不建議食用。
結論
魚腥草不含致癌的馬兜鈴酸,也不含有毒的馬兜鈴內酰胺I,總體來說,它目前有毒的證據強度還較弱,偶爾吃吃,解解饞肯定是沒問題的,但別指望食用它能起到消炎的作用,加熱會破壞其抗炎成分。再者,魚腥草作為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覷,遵醫囑謹慎使用。
參考文獻:
[1]高彬,黎貴鳳,孫僑生等.魚腥草肝細胞毒性及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1,28(04):564-567.
[2]武營雪,康帥,李妍等.肝腎細胞毒性導引下魚腥草中內酰胺生物堿的分離和鑒定[J].中國現代中藥,2023,25(03):544-548.DOI:10.13313/j.issn.1673-4890.20220623007.
[3]尹明星, 陳婧, 施春陽,等. 從馬兜鈴內酰胺探討魚腥草安全性[J]. 中草藥, 2021, 52(19):7.
轉載自:科學辟謠
作者:王艷麗 注冊營養師
圖源:攝圖網
責編:咕嚕
來源: 蝌蚪五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