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有的意思 女生說無中生有啥意思
本文由學國學網(lexueguoxue)首發
大家看道德經,發現有的章節寫著:有生于無。有的章節則寫著:有無相生。于是乎,大家就產生了矛盾,爭議倍起。
那么,在老子看來,什么是無,什么是有呢?
《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
在那樣一個人類心智漸開的時代,老子就有了對世界本源問題的透徹理解。
“道”和“有、無”可謂是本體哲學中最核心的概念。
《道德經》全書“有”字出現約83次,“無”字出現約100次,多數為平常意義的。而有些,則有獨特的深刻含義,極具難以識得真面的玄奧性。
由于中國漢字易生歧義,不同的斷句方式,常常會有不同的解釋。歷來研究者見仁見智,卻摸不準它們的真義。
“無”和“有”的特指性
“無”的繁體字“無”,《說文解字》中,無釋為“亡也”。亡,釋為“逃也”。逃走了,就是沒有了。
對簡體字“無”,《說文》釋為“無通于元”。對“元”釋為“始也”。“始”,沒有特指性。
宇宙間萬事萬物皆有始,其“始”,可能是“無”,如天地之始;也可能是“有”,如動植物之始。
“無”在后世的應用中,幾乎完全等同于“沒有”,如無名、無妄、無憂、無聲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
“無”,是什么?
“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惚恍”是什么樣子呢?就是一種似有非有、似無非無的狀況。難以言說,難以描狀。所以老子說“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按伽莫夫“宇宙大爆炸”理論,所有物質都集中到一點,這個點叫做“奇點”,有極高的溫度,溫度又極度升高,發生了大爆炸。
這“奇點”之說,與老子“混而為一”之說,何其相似。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復歸于無物”的“無”,其特指性是十分明顯的。
在宇宙生成之前,太空是浩渺無垠的,對于這種“浩渺無垠”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這個“大”,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外在形態,而“道”是其“內質”,就是老子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的“物”。這個“物”,就是混合而成的許多基本粒子。
老子對宇宙生成之前的“無”和“道”的描述和結論,與“大爆炸”理論是不謀而合的。
“無,名天地之始”,老子毫不含糊地在其書的開篇就這么肯定地說。這個“無”,可以說是“道”的代名詞。
“有,名萬物之母”,這個“有”指的什么呢?
特指“天地”。宇宙形成之后,有形有質的萬物,都是在天地產生之后逐漸形成的,當然天地這個大“有”就是“萬物之母”了。
“有無相生”的特定性
“有無相生”,老子是作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原理、普遍規律提出來的。
按照邏輯推理,“無”是絕對生不出有形質的“有”,但老子卻毫不含糊地說“有無相生”,就是說有能生無,無能生有。
在這里,老子所說的“無”應該是指人類肉眼看不見的“無”,是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畢竟在2500年前,人類的詞匯量還不是很健全。老子只能用“無”來代替了。
至于“有”,則很好理解了,存在即為有。
“有”與“無”的關系
“無”和“有”是互相依存的,名分不同,實質都是存在,都是有,都是“道”的性能、狀態的不同表現形式。
因此,對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不能從一般意義上去理解,它是有特定內涵的。可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相偎,不可缺一。
我不是尚書
無即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