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是什么意思 滿漢全席岑先生事件截圖
今天我們來學習個冷知識:海軍對于艦種的字母縮寫是怎么來的。各位艦長作為《戰艦世界》的資深玩家,對于指代艦艇種類的字母縮寫,諸如DD,BB,CV,CL,CA等等一定不陌生,這些縮寫分別指代了驅逐艦,戰列艦,航空母艦,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
但是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樣,這些代稱都是縮寫,那么這些縮寫背后的含義是什么,想必就要觸及到一些艦長的知識盲區了。同時除了這些常用的縮寫之外,還有諸如DE,CC,CVB這類看起來十分生疏的縮寫,他們又代表哪些戰艦種類呢?下面就開始我們本期的主題,為艦長們一一解答這些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些代稱全部都是來美國海軍的叫法。在1920年之前,美國海軍的軍艦代稱主要分為B(戰列艦),C(巡洋艦),D(驅逐艦),S(潛艇),M(淺水重炮艦),ACR(裝甲巡洋艦)這六大類。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出現了很多新的艦種,比如“戰列巡洋艦”,因此美國海軍開始實行雙字母縮寫的形式,其中第一個字母代表戰艦的主要種類代號,第二個字母則代表大類細分出的子分類,比如CL(輕巡洋艦),DE(護航驅逐艦)。
而如果該艦的大類下沒有細分子分類,或者該艘艦艇不屬于子分類,則重復第一個字母,比如BB代表戰列艦,DD代表驅逐艦(護航驅逐艦是二戰中才出現的分類,因此1920年時美國海軍沒有這種稱呼),CC代表戰列巡洋艦(沒錯,美國海軍管戰列巡洋艦叫CC,而不是BC,所以按美國海軍的意思,戰巡才是巡洋艦最原本的樣子!),SS代表潛艇等等。
那么按照這個命名規則,1920年之后的美國海軍針對巡洋艦這一主艦種下,劃分出了戰列巡洋艦(CC),裝甲巡洋艦(CA),和輕巡洋艦(CL)這三個主要子分類。其中CC代號賦予了當時準備籌建的6艘列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CA代號賦予CA-2到CA-19這18艘老式的裝甲巡洋艦,CA-1的編號永久讓位給了1898年在哈瓦那爆炸沉沒的緬因號,以示紀念。而CL代號則賦予了當時美國海軍現有的23艘輕巡洋艦和偵察巡洋艦,編號也就從CL-1一直排到了CL-23。
看到這里艦長們想必都有所了解了,巡洋艦代號中的第二個字母,L代表light(輕型的),A則代表armor(裝甲)。但是必須指出的是,A所指代的意思僅僅限于這一時期的美國海軍艦艇分類,而隨著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的簽訂,世界海軍強國的巡洋艦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縮寫指代的含義也發生了改變。
在20世紀初,巡洋艦分為側舷布置裝甲帶的裝甲巡洋艦,和側舷無防護但是艦體內有穹甲保護機艙的防護巡洋艦這兩大類。在進入了無畏時代之后,在費舍爾的帶領下,裝甲巡洋艦衍生出了戰列巡洋艦,而在一戰前夕,以英國皇家海軍的林仙級巡洋艦為標志,從防護巡洋艦衍生出了輕巡洋艦。
但是這里需要指出的一點,也是接下來我們所講述的所有戰艦代稱演化的根本思路,我們所謂的“衍生”,是指繼承了前一艦種的作戰任務和角色而言的,輕巡洋艦實際上是“輕裝甲巡洋艦”的簡稱,她們在布局上與裝甲巡洋艦相同,都是在兩舷布置裝甲板,并且取消了曾經防護巡洋艦標配的水平穹甲,主炮以152毫米級別為主,排水量普遍在4000-6000噸。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輕巡也出現了大型化的趨勢,英國開始建造9800噸級搭載190毫米火炮,但是采取輕裝甲布局的霍金斯級巡洋艦,而這也是后來重巡洋艦的鼻祖。
之前我們提到了兩次海軍條約,1922年華盛頓條約規定巡洋艦噸位最大為1萬噸,主炮最大口徑不得超過203毫米厚,各簽約國紛紛開始向指標靠攏,出現了1萬噸級的條約巡洋艦。但是顯然各國海軍對于條約雖然表面上遵守,但是背地里還是都想鉆空子,比如當時日本海軍將妙高級成為1萬噸大型輕巡,美國海軍也讓這些萬噸巡洋艦沿用輕巡CL的代號,并且從CL-24一直排到了CL-33。甚至1929年,我們在游戲中熟知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在簽署造船合同時,合同紙上也赫然寫著《第35號輕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的建造合同》這幾個大字。
鑒于各國都如此不老實,1930年補簽倫敦海軍條約也就順理成章,這一次巡洋艦按照主炮口徑,劃分為155毫米以下,和155-203毫米兩種,前者被稱為輕巡,后者則是重巡。正是由于這一的發展脈絡,美國海軍在1930年按照倫敦條約廢棄掉所有的裝甲巡洋艦后,于1931年宣布CA艦種代號對應的艦艇,從裝甲巡洋艦改為重巡洋艦,并且按照規定,將CL-24到CL-33這些軍艦改為了CA-24到CA-33。并且在這之后,美國海軍在數字排序上也將輕巡和重巡劃在了一起,比如CA-39是新奧爾良級重巡昆西號,之后建造的四艘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在數字上沿用39的排序,編號為CL-40到CL-43。
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航空母艦,1920年之前,美國海軍的航母簡稱并不是CV,而是AC,是Aircraft Carrier的縮寫,但是1920年之后改成為了CV。有些艦長也許聽說過:“所謂的CV是Carrier Vessel(載機艦)的縮寫。”這種說法,實際上這是錯誤的,CV是Cruiser Voler的縮寫。
這個名稱的由來也值得一提,在CV這個名字出現之前,美國海軍中還沒有像列克星敦級那樣的大型航母,唯一一艘航母蘭利號還是用運煤船改來的,因此也被認為是類似巡洋艦定位的輔助艦艇,幫助戰列艦執行搜索和偵察任務。因此給她賦予了代表巡洋艦大分類的首字母C,而V代表的Voler則是法語中“飛行”的意思,在美國海軍中指代所有比空氣重的飛行器。那么什么是比空氣輕的飛行器呢?沒錯,就是氣球和飛艇,美國海軍中對于飛艇的代號是Z,取自德文Zeppelin(齊柏林)的首字母,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齊柏林飛艇。
那么最后再說一說美國海軍唯一“大型巡洋艦”阿拉斯加級,這一級艦艇在設計時,由于列克星敦級戰巡計劃被迫放棄,因此最初阿拉斯加打算沿用列克星敦的代號,也就是CC。但是美國海軍不希望采用這樣過于招搖的代號,讓人一眼看出來他們在建造戰列巡洋艦,因此一方面對外堅稱阿拉斯加級是“大型巡洋艦”(Large Cruiser),另一方面也給阿拉斯加級重新劃分了一種代稱叫CB(Cruiser Battle),直譯過來就是戰斗巡洋艦。
不過其實,二戰時美國海軍的艦船代稱中,代表Battle(戰斗)的“B”雖然跟Large(大型)沒有什么字母上的聯系,但是其實二者幾乎可以劃等號,因為二戰末期美國海軍建造的排水量高達45000噸的中途島級航母,最初也采用了CVB的代號,而在書面紀錄中,中途島級一直被稱為大型航母(Large Aircraft Carrier)。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美國海軍對于戰艦種類的代稱并不一定就是這種戰艦的英文縮寫,其本意更多的是代表這種船所擔負的職責,例如戰列巡洋艦是Battle Cruiser,縮寫為BC,但是美國海軍對戰巡代稱是CC,其含義則是:這種艦船是巡洋艦大分類下優先于輕巡和重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