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犬相聞的意思 雞犬相聞造句四年級
昨天寫了一篇文章,說到了一個成語,叫:雞犬相聞!我將這個詞意解釋為鄉村內部富裕和諧,底下幾個讀者不樂意了,覺得我是在胡說八道。那么今天,我們就來仔細說說這個成語的來世今生。
雞犬相聞
最早出現“雞犬相聞”的典籍是《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些話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是老子心中的天下和諧的景象,即小國寡民——兩個國家竟然可以聽到雞犬之聲,說明兩個國家距離非常近。但我們都知道周王朝只分封了72個諸侯,72個諸侯雖然數量不少,但平分天下后,也是不可能做到國與國雞犬相聞的,
西周文物
所以老子記敘的是早于西周的方國時代的情景——當時整個華夏大地上有幾千個方國,有些小的方國和我們現在一個自然村的大小一致(可能就一千多人,兩百戶),那就確實有可能出現雞犬相聞的情況了!不過這些要義在今天的行文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老子》這篇典籍之中,“雞犬相聞”指的是國家與國家的關系!
小方國連這樣的規模都很難達到
說完這些,我們再簡單談談中國古代農業。無論是方國時期,還是商周時期,主要的農田都是圍繞城郭開辟的,這主要是由于生產工具落后的限制,包括再往后形成的自然村落,也基本都是居民點在內,農田在外,而這種情況造就了另外一個現實,就是雞犬相聞已經不可能以老子想象的方式出現了。這里我們以狗類中吠聲比較強烈的馬犬為例,其吠叫聲的強度可以高達90分貝,但物理現實卻是:100分貝的聲源即使在無障礙的空間里也很難傳播200米的距離!大家比較好理解的情況就是:往往同住在一個小區,有的居民總是投訴犬類夜間吠叫擾民,而有些居民卻什么都聽不到!
犬吠
所以,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我們再見到“雞犬相聞”四個字的時候,已經完全不是先前的感覺了: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此處的“雞犬相聞”描述的不再是國與國之間距離的詞匯,而是村莊內和睦富足的寫照,是陶淵明夢想中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記
至于為什么說“雞犬相聞”是農村和睦的寫照,我上一篇也寫得很明白了,因為狗處于農村食物分配的最底層,高低順序依次是人、牛、羊、豬、家禽、狗,所以狗能夠存活,說明這個村莊的食物生產是富足的!我這里再次重申一遍,狗在農村的地位確實非常低,不是我惡意編排,不滿此處的愛狗人士可以自己去農村看看!
農村的狗
最后我們再談談現實中確實可能出現的另外一種“雞犬相聞”:緊挨著的兩個村!
我第一次知道村和村相連是在北京游玩的時候去過一個叫楊戶屯村的地方,而我之所以記得那么清楚的原因,在于這個楊戶屯村邊上就是另外一個楊戶屯村。這里我沒有繞口令——北京的楊戶屯村與河北的楊戶屯村之間連一個界牌沒有,我不小心多走了兩步就跨省了!
楊戶屯村
這個楊戶屯村絕對是中國農村歷史發展的一面鏡子!中國北方的自然村大多是一個家族的落腳點,所以很多都以姓作為村子的名字:張莊、李莊一抓一大把!所以不難想象,這個楊戶屯村最早就是楊姓人家的聚集地。大約清末的時候,有一戶人家的遠親逃荒到這里,這個人自然也姓楊。村里出于善意收留了他,卻為了明示本地與外來的區別,讓他在緊貼著村子的村外造房生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新村落,最后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兩個楊戶屯村緊密相連的情況!
楊戶屯村
這樣的事情還真的不少,我有一次去青海,也是這種情況,兩個村中間就隔著一堵齊腰的矮墻,村西頭是原住民,村東頭據說是抗戰期間從河南逃難過來的!只不過他們雖然分開,在行政上屬于一個行政村,而且村名也不一樣,一個叫某東村,一個叫某西村。像這種兩村相連的情況,“雞犬相聞”就太簡單了,所以有讀者說現實社會還是可以保留最早雞犬相聞的原意,我確實也不能反駁,即使比較少,終歸還是有!但是陶淵明關于“雞犬相聞”的用法,我在形容農村情況的時候用了,你們也不能說我錯了!
雞犬相聞
中國的每一個成語,多多少少都和最初的本意有了一些差別,這是與時俱進的結果,是中文本身具備的一種進步能力!我一直覺得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不僅在于可以用幾個字就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更在于其背后深刻的歷史內涵,區區一個成語,不同的意境,不同的用法,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這是中文最讓我拜服的地方,而類似于今天這樣的文字討論,我從內心是很向往的,當然,我也希望大家的留言評論是用做學問的方式去研討,若意見不合就惡語相向……我實在也是沒有辦法……
一家之言,難以概全,拋磚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討論!本文插圖來自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果因為版權問題需要刪除原圖,請第一時間通過私信聯系本人,我也將盡力配合一切維護原作者版權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