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曼的故事 電影《趙一曼》
1936年8月2日,一輛悶熱的火車徐徐開往刑場。
被捕至今,趙一曼挺過了數十個日夜,但她知道這輛火車的終點就是她生命的盡頭。
她記掛那些與她并肩作戰的戰友們,不放心被日本鐵蹄踐踏的無辜百姓,更懷念她今年已經7歲的孩子。
可惜,這些人她再也見不到了。
圖源:網絡
01 被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迅速淪陷,當地的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忍受炮火紛飛,妻離子別。
共產黨員趙一曼臨危受命,她被組織派往了東北地區,組織當地的群眾進行抗日斗爭。
當時群眾的生活很艱苦,日軍占領東北后第一件事就是搜刮民脂民膏,面對不服從指令的百姓,他們會無情地將其處死,殺雞儆猴。
那些年,東北這塊黑土地上不知躺著多少無名尸骨,橫在山頭,無人認領。
猶記得當時一個女人抱著剛剛出生的孩子逃難,她自己都餓得饑腸轆轆,更別說身上背著的孩子。
沒有足夠的奶水,孩子就會餓死。
趙一曼發現他們后立刻組織當地的婦聯進行救助,這才挽救了兩條無辜的生命。抱著年輕的小生命,趙一曼想到了自己年幼的孩子。
圖源:央視新聞
離開的那一年,她的兒子才兩歲,無奈只能把他寄養在上海的親戚家。
思念來不及蔓延,她必須打起精神。戰爭還在繼續,只要日本人還在一天,百姓就永無寧日。
日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一次大掃蕩,搶奪百姓手中的糧食,無惡不作。
放任,只會讓他們變本加厲。
趙一曼協助組建農民游擊隊,圖源:1950年上映的電影《趙一曼》
趙一曼開始著手組織當地的群眾,建立農民游擊隊,她向組織提出申請,獲得了不少物資支援。但敵我力量懸殊,他們不可能在正面戰場與日本侵略者對決,只能進行游擊,不時地騷擾敵人,搶奪物資。
在日軍眼中,他們這支游擊隊伍就像幽靈一般。因為更熟悉當地的地形,游擊隊可以迅速出擊,然后利用山勢撤退,經常打的日本人一頭霧水。
1932-1935年間,趙一曼前后協助策劃組織了上百場游擊運動,配合當地的抗日聯軍進行作戰,因此她被日本軍方列為紅色通緝人物。當時若有人能夠提供線索,就可得到10塊大洋。
可是懸賞通告發布了很久,都沒人提供有用的線索,日軍甚是苦惱。
日軍掃蕩部隊,圖源:網絡
1935年11月,北方的冬天寒風蕭瑟,過冬的糧食所剩不多。日軍再一次對大山進行圍剿,希望一舉鏟除當地的游擊部隊,安安心心地過個好年。
農民游擊隊和當地的武裝部隊本就面臨物資緊缺的問題,面對日軍的圍剿更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血染紅了白雪覆蓋的山坡,無名英烈倒在了這些山頭,若干年后沒人記得他們的名字。
趙一曼也在這次的行動中受了重傷,當時她頂著傷痕累累的身體拖延敵軍進攻的步伐,盡可能為大部隊爭取撤退的時間。
最終,她不幸被捕。
02 受刑
日軍抓到趙一曼欣喜若狂,作為當地游擊部隊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們認為趙一曼知道很多重要的情報。他們不顧趙一曼受了重傷,立刻把她押到了審訊室,進行審問。
日軍一開始許以重金,趙一曼不為所動,從被捕的那一刻開始,她就已經做好了直面生死的打算。
趙一曼的無動于衷激怒了日本侵略者,當時負責審訊她的是偽滿濱江省公署警務廳特務科的大野泰治,此人以兇殘出名。
他曾為證明自己的功績,命令手下割下了8名抗日聯軍戰士的耳朵,也曾飲用中國人民的腦漿,并引以為豪。
趙一曼落到他的手上,自然是兇多吉少。
1956年,大野泰治在太原特別軍事法庭上認罪畫面,圖源:網絡
根據大野泰治的回憶,當時趙一曼遍體鱗傷,尤其是手腕處,傷痕之深足以看到里面的骨頭。
他心想這女人堅持不了多少時間,于是不斷盤問她平日里的接頭人,接頭地點以及接頭暗號。
但沒想到這女人格外嘴硬,他惱羞成怒地用鞭刺她的手腕彈傷,鮮血橫流也不罷休。她仍舊不說,于是他讓人往趙一曼的傷口里灌辣椒水,她疼得死去活來,卻咬緊牙關,不肯透露一個字。
趙一曼受刑場面,圖源:網絡
審訊持續了10個月,日軍不斷往趙一曼的身上施加酷刑。
辣椒水,老虎凳,電擊,甚至將她的雙手釘滿竹簽……這些刑罰都是家常便飯。被打碎的骨頭散落在血肉里,受刑聲響徹整個刑訊室,聽得人毛骨悚然。
但從始至終,趙一曼沒有透露有關組織的任何一句信息。
大野泰治覺得不可思議,他認為這已經超出了醫學生理解釋的范圍。他從事審訊多年,從未見過如此頑強的女人。
她就像是一根野草,任憑秋風強勁,也努力向上地活著。
有幾次,趙一曼難忍疼痛,為了喚醒自己的理智,她狠狠地咬破自己的嘴唇。
甚至她想咬舌自盡,但是日軍沒有給她這個機會。
他們要活著的趙一曼,因為她尚有利用價值。
期間日軍把奄奄一息的趙一曼送到醫院診治,并且派遣了一只警衛隊看守。趙一曼盡力游說看守的護士和司機,喚醒他們的愛國情懷,最終他們二人也協助趙一曼第一次出逃。
趙一曼在醫院接受治療,圖源:網絡
可惜趙一曼傷勢過重,逃出去沒多久她就被日軍再一次逮捕。日軍又對她進行了嚴加拷問,可趙一曼仍然守口如瓶。
日軍意識到這個女人已經毫無價值可言,1936年7月審訊官大野泰治以“趙一曼沒有利用價值”為由上報上級,要求將其處死,以儆效尤。
上級批準,日軍將趙一曼押上了前往珠河的火車。
他們要發揮趙一曼最后的價值——震懾那些不愿屈服中國人。
陽光明媚,但生命的列車即將到站,千言萬語,化作一紙家書。
03 絕筆
蒸汽升騰,押往重刑犯的車廂緩緩地駛入珠河。這輛列車上還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愛國義士,可惜大家相遇的不是時候,不然定能說上三天三夜。
回想一生,趙一曼有太多的遺憾,她還未親眼見到日本戰敗投降,還沒有看到百姓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更來不及看她親生兒子最后一眼。
她的寧兒已經7歲了,作為母親,她缺席了孩子的童年,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也不會出現。
熱淚盈眶,抬頭仰望天空,趙一曼想把淚水忍下,可淚還是滴滴答答的地流下。
圖源:央視新聞
趙一曼找人要來了鋼筆和紙,顫顫巍巍地寫下了這封180字的家書。
寧兒:
母親對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件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活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
寧兒啊!母親希望你,快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兒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際行動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親趙一曼于車中。
言辭之間,盡是不舍,抱著雙膝,趙一曼哭作一團,她再也見不到寧兒了。
列車到站,日軍無情的地扯下趙一曼,將她被綁在囚車上,游街示眾。烈陽炙烤,傷口滲血,幾個月的折磨使她骨瘦如柴,完全看不出人形。
站在刑場上的那一刻,她突然解脫了,直面生死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勇氣,她抬頭高呼:
“打倒日本軍國主義。”
“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就能趕跑日本鬼子!”
“我趙一曼今日為國犧牲,無怨無悔!”
極具煽動性的言論讓日本軍官手忙腳亂,根本等不到行刑時刻,他們就處決了趙一曼。
子彈穿過胸膛,趙一曼倒在了這片艷陽天下,刑場下的百姓無不淚目。
圖源:電影《趙一曼》
可國之弱小,他們無能為力,甚至連為女英雄收尸的勇氣都沒有。
往事如煙,但有些事深存在記憶中,每個午夜夢回都會想到。
趙一曼的絕筆后來被日偽警務廳扣押在監獄檔案里,直到1952年為戰后審判搜集證據時,才得以重見天日。
寧兒看到這封信時已經成年,望著博物館的展櫥,他淚如雨下。
從小寄人籬下,他思念自己父親和母親的同時,也在心中埋怨他們的冷血無情,為何從不來看看他?時至今日他才知道父母都是共產黨員,而母親更是被日軍殘忍迫害致死。
那一刻,他無比自責,連連對母親說了很多聲對不起,只愿母親在黃泉下能夠聽到。
他將這封絕筆一字一句抄下,每個字都記錄著他對母親的思念與抱歉。
趙一曼的丈夫陳達邦也是共產黨員,他先后被派往蘇聯,、法國進行學習工作,由于工作原因,他和家人失去了聯系。當年他們在工作中相識,迅速地戀愛生子,但又因為戀愛被迫兩地分隔。
前往法國之前,陳達邦希望妻子能夠與自己一起去,他們可以更好地接觸新思想。可趙一曼搖搖頭,她決定回國,并抱住自己的丈夫,“我不能走,家里更需要我。”
這里的家并不是指他們的小家,而是指身處水深火熱的中國。
此經一別,便是生離死別,后來陳達邦給家里寫過很多封信,可都石沉大海,渺無音訊。
1957年,時任印刷部負責人的陳達邦看到了電影《趙一曼》,他突然站起來驚呼,“她是我的妻啊!”
原來趙一曼并不是她的真名,她本叫李坤泰,為了更好地從事革命工作,她先后換了好幾個名字,如李一超、李淑寧。
換得多了,就沒人知道她是誰了。
圖源:電影《趙一曼》
陳達邦熱淚盈眶,他萬萬沒想到妻子已經去世多年。這么多年他還一直在找李坤泰,可是找了很多年,大家都說沒聽過這個人。
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他們夫妻決心為共產事業奉獻一生,卻沒想到那一刻早早地來臨。望著妻子的遺物,陳達邦含淚看完了這部上映多年的電影。
遺憾伴隨余生,陳達邦覺得自己對不住妻子,對不住他的兒子,聲淚俱下,不斷檢討。
英雄倒在了這片肥沃的土地上,但卻永遠存活在我們心中。
南京玄奘寺
時光變遷,卻總有人在不斷挑戰民族的底線。
86年前,革命烈士趙一曼倒下了。
86年后,卻有人光明正大在南京佛寺供奉日本戰犯,數典忘宗,可悲可恨。
英勇的戰士們拋頭顱,灑熱血,捍衛我們的家園,幾經摧殘,死后無碑。而南京的佛寺里卻供奉著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可忍,孰不可忍!
以史為鑒,牢記先輩的付出,我們沒有資格替先烈說出“原諒”二字。文/胡小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