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知識的“翻譯”,解密未來寫作機器人的最強大腦!
有沒有可能在醫院體檢完以后,由寫作機器人自動秒速生成一張沒有晦澀專業術語,但又面面俱到不乏指導的體檢報告?有沒有可能讓忙碌的投資專家不再撰寫一份份投資研報,由寫作機器人來對結果進行個性化的呈現?
這種做知識的“翻譯”,讓一向視人工智能改造為銅墻鐵壁的知識密集型行業,徹底來一場奇點加速,實現個性化的寫作,用人機協作來擁抱效率的巨大提升。這首先就要解決機器能理解、學習、表達、傳播知識,這樣的最強大腦,這樣的未來場景,會實現嗎?
誰來成就智力服務時代的加速度?
一度讓人們惶恐的熱帖:未來人工智能將淘汰的十大職業,將人工智能即將洗禮的客服、HR、工人、運動員、警察等等職業悉數盡列,唯獨不見知識密集型職業的上榜,熱帖的解釋也較為表面,僅僅是覺得機器無法替代,并沒有理性預見到越是知識密集型行業,越呼喚人機協作的時代。就比如我們開頭說的,體檢報告的直接生成,省去專業體檢醫生的繁瑣工作;投資研報由機器個性生成,可以節約大量時間,讓投資專家投入到更具專業度的工作中。還有眾多行業也在等待這種人機協作的和諧時代,將前后端的語義理解及文本生成,交給能理解、學習、傳播的寫作機器人,這對于智力服務時代的專業人群來說,是一件想想就很幸福的事情。
放眼更遠,則能窺見到這種人機協作的“后果”,智力服務的水平越來越高,個性化文本的產生,不僅解決了人的問題,還讓整個時代進入發展的加速度,再次放開腦洞:能否通過社交媒體網友、專家對房價的建議、看法、預測,寫作機器人能夠綜合生成具有可操作意義的投資建議?再比如,當七十歲的老人拿到的一份體檢報告,和剛剛進入工作的社會新鮮人的體檢報告,除去健康指標的不同外,語言風格、表達方式、知識積累會否大相徑庭,極度匹配個人年齡、職業、性格等等特點?
“知識翻譯”的最強大腦怎樣煉成的?
這種顛覆一定是巨大的,連接各個專業圖譜后,寫作機器人的觸角是多行業的。
然而,對于機器寫作人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語義識別的問題。尤其對于中文來說,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都能有多種解讀,機器要完成文本和知識之間的轉換,要歷經長期的訓練。以深圳Giiso為例,他們的寫作機器人Giiso小智每天都在大量學習人是怎么寫文章的,熟悉人類的語言風格,并且通過學習之后,它還可以形成一個記憶機制并在后臺存儲下來。智搜CEO武文斌解釋道:就像人碰到一些詞語組合,就會把它記下來,Giiso小智完成這些記憶機制之后,再采用深度學習的方式不斷去進化,進而變得越來越智能。這是語義識別的第一層次。然后,再通過個性化的表達將知識進行“翻譯”,完成從理解到傳播的閉環,解決“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的問題。武文斌認為,用個性化的文本,對每個人因材施教,一個知識傳播給不同人,讓所有人都能理解這個知識,這才是真正的最強大腦。
在歷史長河中,人類對效率改進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所有對寫作機器人的未來想象和預見,是需要時間積累和不斷的技術革新。對于當下,寫作機器人還處在相對初級的階段,對新聞業開始形成影響,但對于任何需要資訊、需要文本的行業來說,寫作機器人對知識的“翻譯”,將迎來一個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