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度量衡的衡是指什么 度量衡簡短小故事

                      導讀司馬遷如是說“東巡狩,至于岱宗......遂見東方君長......同律度量衡......”雖然,這些內容屬于后人的追溯,卻表明了中國使用度量衡的歷史悠久。舜到東方巡視時,商討包括度量衡在內的

                      司馬遷如是說:“(帝舜)東巡狩,至于岱宗......遂見東方君長......同律度量衡......”雖然,這些內容屬于后人的追溯,卻表明了中國使用度量衡的歷史悠久。

                      舜到東方巡視時,商討包括度量衡在內的一些問題。后來的秦始皇也做了此事,一統六國后,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書,為了迅速執行這一制度,還將詔令刻在量器和衡器上。

                      度、量、衡就是指三個物理量:長度、容量和重量。

                      禹治水患時,“身為度,稱以出”,上古時期,人身體的某個部位成了度量衡的標準,如“布手知尺”,現在一樣也會以掌來粗略計算某物的長度。

                      中國是農業立國的,所以,很早就出現量器,也是用人身體的某個部位計量,如“溢”,是指一只手可以盛,不過,最初的基本容量的單位是“掬”,兩手合盛,“掬”同“升”。

                      關于“衡”,古時的稱呼就比較復雜了,宋代起借用長度中的“分、厘、毫”名稱,一直沿用至清代,少有改動。

                      看文獻時,涉及重量單位時,要注意唐、宋兩代的“分”,因為它們所說的“重量”完全不同。唐時的“分”有確定的重量,兩錢半,而宋以后的“分”,是十退單位,十厘為一分。

                      按照古書的說法,黃帝創立了度、量、衡、里、畝五個量。不過,有信物為證的,是出土于大地灣遺址的一組陶質量具,也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量器。

                      按照自然盛放谷物的容積計算,條形盤大概為264.3立方厘米,鏟形抄約為2650.7立方厘米,深腹罐的容積約為26082.1立方厘米,都是十倍的遞增。另外出土的骨匕和鏟形器大多可見等距離圓點狀的鉆窩刻度,內里還涂有紅色顏料,應該就是測量長度之用。

                      這些文物表明,中國在大約5000年前,就掌握了計量的基礎方法。還有研究者說,8000多年前的賈湖骨笛,應該就是個計量工具,是最原始的圭尺,用來測量日影和節氣的。并指出,若沒有精準的計量工具制作工藝,該骨笛是無法吹出七聲音階的。

                      帝舜到東方巡視,也談到了音律的統一,可見,度量衡的發展,很早就已經涵蓋了中國的各個方面。商周時期,已經有專門負責度量衡標準與管理的官職。不過,能形成制度,卻是在秦始皇完成一統大業之后,這個制度在漢代進一步改進完善,并將其寫進了典籍,歷代都會在制訂本朝度量衡和計時單位時,翻出來好好探究一番。

                      這里,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古代的計量技術。

                      臺灣故宮博物館保存的新莽銅嘉量,將度量衡這三個單位非常巧妙地組合于一個器物之上,器型有斛、斗、升、合、龠五個量,工藝相當復雜,采用的圓周率是3.1547。斛為主體,斗為圈足,左右耳分別為升與合,下為龠。每個量都有詳細的分銘,記著各個器物的大小和容積。

                      在100多座春秋戰國的楚墓中,有一樣隨葬品無法讓人忽視,那就是:天平和砝碼,用來稱量黃金貨幣,最小的砝碼只有0.2克,當時稱量的精度可以達到16毫克。更厲害的則是用“音頻”來定長度。

                      西漢末年,經學家劉歆開始了試驗,以“黍”來定度量衡的標準。他選擇中等大小的“黍”90粒,橫著排得到黃鐘律管的長度—9寸,而律管的容積差不多是1200粒黍,這和一龠的容積一致,1200粒黍的重量大概為12銖,24銖就是一兩。

                      單靠自然作物“黍”,就定出了一套度量衡之間的參量公式。自此,中國古代的計量可以直接度量衡,也可以用“律”來校驗“量衡”。這個公式已經經過大量的理論推算和檢驗,在一定誤差范圍內可以復現,按照現代的物理學原理來解讀,是完全可行的。

                      在生產實踐中發展起的度量衡,在古代大量科學家的實踐中,得到了不斷完善改進。南朝數學家祖沖之在反復運算后,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數的圓周率3.1415926-3.1415927,他用這個數據去校核新莽銅嘉量,毫不客氣指出了:設計者的數學實在“粗疏”。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那時有太多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音律家,甚至,包括很多顯貴們都埋頭于當時的計量器具,司馬光和范鎮書信討論是“律生度”還是“度生律”長達30年,沈括還著書《浮漏儀》,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商貿活動的繁盛。

                      度量衡不僅僅是測量工具,它更反映了當時的科技和生產水平,也是一個民族文化和社會制度的繼承和發展。雖然,如今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是,先人們從自然規律中總結出來的度量衡技術,定會繼續綻放它的光彩。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度量衡的發展》、《漢書·律歷志》、《浮漏儀》】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張原”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